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整个能源供给在2050年左右要实现近零排放,2060年要实现负排放
——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指出
来源:气候变化绿皮书  作者:张天墨   发布时间:2021-12-20

  2021年1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13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报告》指出,

  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和2005年分别下降约18.8%和48.4%,超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8%约束性目标和对外承诺的2020年较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也取得积极进展;风电和光伏总装机量达到了5.3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9%,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提高到15%左右的目标;第九次森林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提前完成了到2030年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增长目标,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进入低增速、低增量的阶段。上述目标的提前超额完成为中国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最新的评估模型和情景研究,要实现2℃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在2065-2100年,实现1.5℃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在2050-2075年。这就意味着中国2060碳中和目标与全球范围内实现1.5-2°C温控目标的“成本最优”路径大体一致,将对全球1.5-2℃温控目标的实现做出重大贡献。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向世界释放出了中国将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和美丽世界建设的积极信号,也为各方共同努力全面落实《巴黎协定》和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奠定了主基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巴黎协定》提出的“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的实施进程,弥补了全球排放差距,为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且也彰显了中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决心和信心。

  《报告》从国际形势、国家战略和IAMC模型情景研究入手,总结和探讨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并提出有序推动我国高质量、低排放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

  排放路径

  尽管存在不同的技术组合,但由于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技术和经济可行的区间并不大。我国的碳汇及主要的负排放技术(如生物质能+CCUS)受限于我国的土地规模和粮食安全问题,从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评估来看,可能的抵消规模在15至24亿吨左右。因此,就需要在源头,也就是能源结构作出根本性调整,其中,电力系统在2045年左右要实现近零排放,整个能源供给在2050年左右要实现近零排放,2060年要实现负排放。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到2035年、2050年和2060年分别要达到35%左右、68%左右和80%左右。

  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节能减排的一项指标,实际上关系到中国发展战略和全局。2020年后,全球范围的绿色低碳转型将大大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贸易投资都将在未来发生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不仅是改良性的,而是变革性的。“碳中和”将成为不远的将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全球性标准,甚至是贸易和投资进入的“门槛”,并有可能因应形成“基于新规则的国际秩序”。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我们应坚定维护合作共赢的多边主义,做大应对气候变化的“朋友圈”,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认同中国发展道路的发达国家,共同建成高质量、低排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全人类提供更为优质的绿色投资、贸易、就业和持续繁荣。

  政策建议包括: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低碳零碳负碳的发展模式、技术和制度创新为着力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新增长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新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坚持以“两碳”引领能源革命。以更大力度实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加快淘汰煤炭、煤电落后产能,有序控制煤电发展,有效管控煤化工规模,持续显著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确保煤炭消费尽早达峰且进入下降通道。加快以“两碳”为导向的电力体制改革,解决入网、消纳、储能、调峰等问题,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确保到2030年使非化石能源增长基本满足新增能源需求。

  三是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强化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的引领,突出低碳转型和源头控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目标任务、政策行动、制度体系、试点示范等领域的协同、创新与融合,加快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污染物减排相协同的治理体系,将碳排放总量指标纳入“三线一单”、环境影响评价和中央环保督察。

  四是实施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行动。逐步建立和完善非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研究提出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方案,重点推进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污染物排放协同管控。

  五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深化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挖掘自然生态系统及木质林产品碳汇储量潜力。

  六是推动气候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党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建立健全气候治理的法规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市场体系和支撑体系。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核算体系及重点领域和行业、重点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着力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妥善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绿色贸易壁垒。

  (参见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p79-9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