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如何平衡碳减排与煤炭利用间的矛盾,将是煤基能源产业链长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指出
来源:气候变化绿皮书  作者:张天墨   发布时间:2021-12-20

  2021年1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13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报告》指出,

  煤基能源产业是以煤炭为基础,由煤炭开采、利用及转化等多个业态组成的产业体系,在短期内仍将持续发挥着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气候变化问题正从科学认识转变为政治承诺和具体行动。碳排放约束对煤基能源产业发展的制约逐步从隐性转为显性。如何在有效控排的前提下实现煤炭的清洁低碳利用,是横亘在煤基能源产业面前的严峻挑战。我国煤基能源产业低碳转型具有巨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煤炭开采环节,老矿城产业低碳转型发展路径仍不清晰。“资源诅咒”理论在龙江“四煤城”与陕西铜川等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上得到验证。煤炭产业长期的挤占作用影响了转型替代产业的发展,制约了城市的经济转型。单一的资源型经济结构导致资源丰裕地区严重缺乏高技术人才。同时,煤炭开采产业低碳转型进程中的就业人口转移和安置问题凸显。煤炭行业的逐步退出需要安置接近百万的冗余劳动力,但未来通过企业转岗专业安置职工的空间却在逐渐缩小。大量劳动技能低的富余劳动力等待安置和很多技术岗位处于缺人状态的岗位错配现象将长期并存。

  在煤炭利用环节,作为煤炭主要下游产业的电力行业,由于传统能源技术路径的锁定效应和能源发展路径的惯性,“存量大、机组新、效率高”的煤电机组短期难以退出。同时,未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的电力系统对灵活性电源需求将不断提高,煤电机组运行面临功能定位和技术性挑战。市场化机制方面,当前电力市场改革未对煤电转型产生合理激励效应。传统管理体制下煤电机组因无法找准盈利模式而缺乏动力主动提供调峰、调频服务,不完善的电力市场体制和电价机制阻碍煤电的技术变革和降低煤电的市场化生存能力。

  在煤炭转化环节,碳约束下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战略定位模糊。短期内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高的严峻局面仍将存在,在新型替代材料研发尚未取得突破和传统工艺流程未发生革命性颠覆前,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现实之需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应有之义。然而,政府对于现代煤化工产业未来发展规模及产能布局仍未出台明确性规划。同时,碳减排的外部紧约束正在逐渐减弱产业竞争力。产业的高碳排放特性让社会投资望而却步。现代煤化工企业将承受相应的高额碳减排成本,并面临着投资少、融资难等外部紧约束。

  未来煤基能源产业应谋定而后动,以现存挑战和发展趋势为导向,借助碳捕捉利用与封存等新兴低碳清洁技术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等方式,实现整体产业链的低碳转型升级。针对煤炭开采产业,应明晰资源型城市“靠山吃山”和“筑巢引凤”的转型思路,摆脱“资源诅咒”。在煤矿关闭退出方面,政府应当以人员安置为优先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切忌“一刀切”。借鉴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综合采取提前退休、资金补偿、转岗安置、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和推动再就业等多项人性化措施。针对煤电产业,加快推动煤电低碳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重点关注存量煤电机组碳捕集改造技术示范,新增机组应当考虑碳捕集预留及碳利用与封存一体化解决方案。未来可以通过减税、补贴、设立产业基金等政策工具推动技术的重大示范,并进一步结合碳交易市场实现CCUS技术利用的成本补偿。同时,推动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建立发电容量成本回收机制,容量成本回收机制可在云南、四川、广西等清洁能源占比较高、煤电利用小时数长期偏低的矛盾突出省份优先开展试点工作。市场机制方面,构建涵盖电量电价和容量电价的多层次电价市场推进煤电机组的角色改变。电量市场反映电源项目提供电量的价值,作为可再生能源获利的主体市场。容量市场主要体现电源灵活性价值,能够为具有可调度灵活性的煤电创造投资收益。针对现代煤化工产业,明确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战略意义,积极提高产品的深加工技术能力,实现向生产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和高端材料转型。发挥现代煤化工项目作为高碳源而带来的低成本捕集优势,加快CCUS技术耦合示范应用。选择资源条件良好、源汇匹配条件适宜的地区(如陕西、内蒙、新疆等地区),优先采用高浓度排放源与强化石油开采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CCUS规模化工程示范。

  (参见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p91-1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