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建筑部门总碳排放应尽快达峰,推动建筑部门深度减排,宜在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
——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指出
来源:气候变化绿皮书  作者:张天墨   发布时间:2021-12-20

  2021年1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13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报告》指出,

  建筑部门深度减排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建筑部门直接碳排放近年来增速不断放缓、逐渐进入平台期,但总排放仍在快速增长。根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测算,2019年,我国民用建筑一次商品能耗约10.2亿tce,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约为22亿 tCO2,其中化石燃料燃烧直接排放约6亿 tCO2,热力间接排放约4.2亿 tCO2,电力间接排放11亿 tCO2。此外,建筑建造建材等带来的碳排放约为16亿 tCO2,制冷剂泄漏导致的非二气体排放约为1~1.5亿 tCO2-eq。

  考虑我国建筑部门碳排放发展趋势,对应我国2030年前二氧化碳达峰目标,建筑部门总碳排放应尽快达峰,直接碳排放应避免由于天然气用量大幅提升导致的二次增长,尽快进入下降阶段,间接热力碳排放应保持持续下降的趋势。对应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建筑部门宜在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

3

建筑部门低碳发展路线图

  为了实现深度减排,未来我国建筑低碳转型发展应该满足以下特点:1)用能需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基本诉求,但建筑规模、服务水平需求等都不会盲目增长,依靠各类技术的发展在能耗的合理范围内提升服务水平;2)用能结构不断优化,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显著提升电气化水平,充分利用余热资源与生物质等零碳能源;3)电力负载柔性化,通过建筑与区域用电系统的深度改造,使得建筑的用电负荷能够随着电网供给的变化灵活调节。这些特点可以概况成十二个字,即“需求合理、结构优化、负载柔性”。

  基于对不同用能分项减排措施的分析,归纳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我国建筑发展转型主要措施包括:1)建筑节能工作的持续推进,降低能源需求,修订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以此为依据制定与落实相关措施,并建立清晰统一的建筑用能数据统计体系以提供数据支撑;2)电气化与用电负载柔性化的提升,电气化改变建筑的用能结构以实现建筑直接碳排放的减少,充分利用建筑屋顶和可接受阳光的垂直外表面增加建筑自身可再生发电量,提升负载柔性化助力电网低碳转型,从“消费者”转为消费者、供应者、调节者三位一体;3)农村能源结构的深度改革,结合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需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寻找最优路径,并充分发挥好农村地区丰富的空间以及生物质资源;4)北方城镇供暖的优化,结合电力、工业发展布局,充分利用热电联产、工业生产等产生的低品位余热用于北方城镇供热,在难以采用低品位余热的建筑优先采用热泵供暖,建立推广热电厂“热电协同”运行机制;5)建造过程减排与非二减排的推动,控制新建建筑量降低钢铁水泥等建材需求,通过在相关政策标准中纳入控制非二排放的措施减少建筑运行过程中制冷剂泄漏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开局五年,对未来四十年我国深度低碳转型具有重大意义。考虑到建筑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极长,现在的新建建筑、基础设施很有可能在建筑部门实现近零排放时仍在服役期,因此除了聚焦尽早高质量达峰,更应该面向碳中和,在充分考虑相关锁定效应的基础上,对建筑节能工作进行规划布局。

  (参见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p132-14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