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充分利用好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关系,促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指出
来源:气候变化绿皮书  作者:张天墨   发布时间:2021-12-20

  2021年1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13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报告》指出,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三个层级,其功能包括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含生物质能源)、清洁的水、调节氧气和CO2、食物以及药物等。但物种灭绝、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等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导致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科学证据显示,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威胁生物多样性以及阻碍生态系统服务源源不断提供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了动植物物候、栖息范围和丰富度,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自然灾害事件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使得生物的生存条件愈加恶劣。忽视气候变化对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将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并增加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的风险。

  因此,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免遭伤害至关重要。于此同时,应促进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增效作用,合理利用生物质能源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发挥森林、草地、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巨大生物碳汇功能,以吸纳和储存大量CO2;建立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增强其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减少极端自然灾害给人类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的损害。从而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协调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永续为人类及地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及其他国际论坛都已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重要联系。我国也表示要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NbS)等国际共识性方案,以促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间的协同增效作用。故本章节从两个角度阐述了我们应该如何加强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间的协同效应,一是发挥生物多样性碳功能与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二是增强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适应性以提升生态系统碳功能。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即生态系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碳功能(即碳减排和碳汇功能)上。生物质能源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贮存在生物质内的能量,相比于传统煤炭发电项目,生物质不仅不会向大气排放CO2,生产过程中更有固碳作用,加上生物质中硫含量低于煤炭,燃烧产生较少SO2等大气污染物,因此生物质发电项目除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会带来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附加效益,总体起到碳减排的作用。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健康生态系统的形成,这是生物质持续产生的先决条件,丰富的生物量保证了充足的生物质原料供应,降低了生物质能源原料的成本。碳汇功能是指CO2的吸收和储存,生物碳汇则仅指由生命成分固定和吸收的CO2,来自各类生命个体和群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不同个体和群体,存在于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地发挥其碳汇功能,碳汇功能的发挥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正反馈作用。因此,合理扩大生物碳汇规模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成本较低的重要减缓措施。

  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适应性由生态系统多种具体属性共同构成,是生态系统活力、稳定性、抵抗力的整体表现。具有更强活力和更高稳定性及抵抗力的生态系统的碳功能也越强,因此保护并增强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对于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出色发挥碳功能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目的是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危害,自然适应过程包括通过改变基因结构而进行的进化性适应、物种改变其物候和行为及迁徙适应、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或分布改变等;而为了进一步减少危害,增强生物多样性的碳功能,我们有时需对生态系统进行人为改造管理,包括对现存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和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以及城市森林建设、农业模式改良等可持续管理方式,提高生态系统健康性使生态系统保持结构及功能的稳定。

  通过发挥生态系统的碳减排和碳汇功能,可减缓气候变化;同时,通过保护生态系统和修复退化生态系统来增强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适应性。在应对气候变化并布署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工作时,应科学评估和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在其中的作用及受到的影响,从而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

  (参见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p339-35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