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
——《无障碍环境蓝皮书:中国无障碍环境发展报告(2021)》指出
来源:无障碍环境蓝皮书  作者:张思莹   发布时间:2021-12-30

  2021年12月30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残疾人数据科学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无障碍环境蓝皮书:中国无障碍环境发展报告(2021)》。

  蓝皮书指出,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任务,涉及的领域多、内容多、环节多、主体多。只有通过立法才能有效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为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就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根据《公约》缔约国家和地区提交的报告,发现有三大原因导致各个国家和地区落实《公约》情况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参差不齐:一是认识不足;二是缺乏保证切实执行无障碍标准和政策法规的监测机制,监测的工作由地方政府负责,但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人才、财力、物力和技术知识;三是相关利益主体得不到培训,残疾人及其代表组织没有充分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与维护的过程。我们国内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相关主体无障碍意识不强,认识存在误区,重视程度不够,专业知识缺乏。二是法治保障不足,缺乏保证切实执行无障碍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的监管主体与机制,人才、财力和物力投入不足。三是无障碍环境涉及环节较多,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尚不清晰,职责存在交叉,各环节的协同机制缺位,政府职责落实不到位,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四是无障碍环境发展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无障碍设施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合格率低、系统性差、安全性不高、便利性不足;信息交流和社会服务无障碍发展比较滞后;数字化应用不足,无障碍环境各领域融合发展程度不高。因此,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在于明确标准制定、专项规划和专项资金,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明确责任主体,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法律责任。

  坚持目标导向,立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目标。对于落实联合国《公约》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而言,无障碍既是手段也是目标。缺乏无障碍环境是造成残疾人等群体被排斥的根本障碍,迫切需要解决这一问题,以促进残疾人等社会成员的独立生活和社会参与。因此,无障碍是实现共享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不断推进全民共享与全面共享,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在新的征程上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因此,进入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共同富裕不再是一个远景目标,而是要有实际举措并且要见到成效,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最困难的群体之一是残疾人,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残疾人数量会显著增加。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3—2022年亚太残疾人十年中期审查高级别政府间会议的贺信》中就指出,“中国将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立足于共同权利、生成于共同发展、实现于共同享用,要求更加注重发展共享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必须克服和消除阻碍共同富裕的各种障碍,无障碍同样既是手段也是目标。

  坚持结果导向,立法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扩大受众范围,审视各项法治措施的最终成果是不是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残疾人和老年人,是否促进了他们的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随着通用设计的普及和残疾普同模式的流行,无障碍环境的受益群体从残疾人转向全体大众,无障碍环境的受益群体不断扩大,以至于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得到无障碍环境带来的便捷。残疾普同模式的提出者左拉提出“普遍的障碍感”和“需求的普遍性”,前者是指尽管有些人不把自己当作残疾人,但是在生活中会感受到“障碍”的存在,后者是指所有人在一生中都存在患病或残疾的风险,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残疾人,每个人对无障碍都有潜在的需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7%。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等特征。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8296万残疾人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有4416万,占比为53.24%,残疾老龄化比较突出;4416万残疾老年人占2006年全国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为29.6%,老龄残疾化比较明显。与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相比,60岁及以上残疾人数增加了2365万,占全国残疾人新增总数的75.5%。人口老龄化是残疾人数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随着中度老龄化和重度老龄化的到来,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势必会更加强烈。

  (参见《无障碍环境蓝皮书:中国无障碍环境发展报告(2021)》p4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