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主要面临五个问题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4》指出
来源:城市蓝皮书  作者:吴禹霖   发布时间:2022-01-04

  2021年1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4》。

  蓝皮书指出,虽然我国的水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仍有不小差距。七大流域水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存在差异性。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沿江水环境风险高,大型湖库富营养化加剧;黄河流域高耗水发展方式与水资源短缺并存,生态环境脆弱;珠江流域城市水体防止返黑返臭压力大,中游重金属污染风险高;松花江流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明显,农业种植、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淮河流域水利设施多、水系连通性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压力大;海河流域生态流量严重不足,水体污染重;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不稳固,生态流量保障不足。综合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

  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治理成效仍需巩固深化,全国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仅为60%左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足30%;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欠账仍然较多,特别是老城区、城中村以及城郊接合部等区域,污水收集能力不足,管网质量不高,大量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偏低,汛期污水直排环境现象普遍存在,城市雨水管网成“下水道”,各类污染物在雨水管网“零存整取”。城乡面源污染防治瓶颈亟待突破,受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汛期特别是6月至8月是全年水质相对较差的月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和西南诸河氮磷上升为首要污染物。城市黑臭水体尚未实现长治久清,松花江、黄河和海河流域等仍存在不少劣Ⅴ类水体。

  (二)水资源不均衡且高耗水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部分河湖生态流量难以保障,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问题依然严峻,成为当地生态环境顽疾。黄河、海河、淮河和辽河等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京津冀地区汛期超过80%的河流存在干涸断流现象,干涸河道长度占比约1/4。作为高耗水行业的煤化工,全国80%的企业集中在黄河流域。2020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6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57.2立方米和32.9立方米,用水效率仍明显低于先进国家水平。

  (三)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现象较为普遍

  流域水源涵养区、河湖水域及其缓冲带等重要生态空间过度开发,造成生态功能严重衰退、生物多样性丧失、湖泊蓝藻水华居高不下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全国各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长江上游受威胁鱼类种类较多,白鳍豚已功能性灭绝,江豚面临极危态势;黄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减少,北方铜鱼、黄河雅罗鱼等常见经济鱼类分布范围急剧缩小,甚至成为濒危物种;2020年国控网监测的重点湖库中处于富营养化的湖库个数为32个,较2016年上升7个,太湖、巢湖、滇池等湖库蓝藻水华发生面积及频次居高不下。

  (四)水生态环境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大量化工企业临水而建,长江经济带30%的环境风险企业离饮用水水源地周边较近,存在饮水安全隐患;因安全生产、化学品运输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频发。河湖滩涂底泥的重金属累积性风险不容忽视,长江和珠江上中游的重金属矿场采选、冶炼等产业集中地区存在安全隐患。环境激素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管控能力不足。

  (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与发展需求不匹配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城镇化率仍将处于快速增长区间,粮食安全仍需全面保障,工业、生活、农业等领域污染物排放压力持续增加。生态文明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协同增效的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亟待完善。水生态保护修复刚刚起步,监测预警等能力有待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仍需进一步完善,流域水生态环境管控体系需进一步健全。经济政策、科技支撑、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等还需进一步加强。

  (参见《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4》p208~2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0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