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保障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扩大大豆生产势在必行
——《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2022)》指出
来源:农村绿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2-04-29

  2022年4月29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2022)》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2021年,玉米等播种面积增加,而大豆、油料、棉花和糖料等种植面积普遍减少,反映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中国耕地总量不足更加突出的基本国情以及在不同作物品种之间合理配置耕地等资源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警示中国需要谋划后备耕地的保护利用统筹和促进耕地总规模的适度扩大。

  适应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需要,保障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扩大大豆生产势在必行。大豆和玉米都是重要的饲料粮。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豆生产与玉米生产争地矛盾突出。各地正在探索玉米大豆复合带状种植模式,其效果有待观察。如果这种新型玉米大豆套作模式成功,无疑是解决国内大豆生产的途径之一。

  中国可种植大豆区域非常广泛。制约中国大豆生产发展的除耕地外,单产水平不高和比较效益偏差是必须解决的难题。提高大豆单产并不是不可突破的瓶颈。近年来,全国大豆单产平均每亩大约130公斤。各省份间大豆单产水平差异较大,每亩单产可以稳定地超过200公斤的是海南省,但大豆种植面积非常少,可扩大种植大豆的潜力也非常有限。大豆每亩单产有时可以超过200公斤的是新疆,虽然大豆种植面积不稳定,近年只有几十万亩,但后备耕地资源充足,只要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大豆预期单产每亩可达到300公斤。新疆等西北地区大豆发展潜力大。黄淮海和长江流域种植大豆期望单产每亩都可以超过200公斤。解决大豆种植效益偏低难题,在提高单产水平的基础上,关键在于实施有效的支持政策。

  如果还需要其他途径解决国内大豆增产问题,可考虑在黄淮海等地开辟新的大豆种植基地。面对耕地瓶颈,是优先安排玉米生产,还是大豆生产?农民往往从比较效益考虑优先选择玉米种植。全国大豆布局上多数地方往往也是优先选择玉米种植。为什么要优先安排玉米生产?这个定式思维需要重新思考。从饲料粮的营养成分来看,主要充作能量饲料的玉米替代性较强。近些年来,高粱、大麦、小麦等替代玉米,在养殖业普遍被接受。主要充作蛋白饲料的大豆,尽管科研创新也尝试替代方案,但效果没有玉米替代方案明显。在现有科技水平和中国居民食物消费格局条件下,应让更多的地方优先种植大豆,扩大大豆主产区范围,通过品种创新和政策支持等手段,促进大豆产量迈上新台阶。

  中国大豆种植适宜地区较广。影响中国大豆扩种的主要因素应是支持政策。与进口大豆比较,国内生产大豆缺乏国际竞争力。与国内其他作物生产比较,大豆比较效益偏低。克服大豆生产资源配置面临的市场经济动力不足矛盾,根本在于如何选择和实施支持政策。

  选择和实施大豆支持政策,首先要突破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以及内蒙古的区域限制,力争开辟出以亿亩为单位的大豆生产基地。其次要探索大豆生产者补贴以外的其他支持政策措施。现行的大豆生产者补贴,虽然有助于鼓励农民种植大豆,但是这一政策让补贴多少与大豆种植产量没有挂起钩来,导致农民不愿拿出高质量耕地种植大豆,甚至也不愿对大豆生产进行必要的投入。解决大豆单产徘徊困局,需要多方努力。可考虑借鉴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的做法,让农民获得大豆补贴的金额主要由其出售大豆数量和质量决定,而不是仅仅根据大豆种植面积。虽然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曾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试点过,没有成功,后来放弃,但考虑到信息化发展以及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成功做法,再次在大豆主产区试点目标价格政策,也许可以成功。

  日本曾经通过关税配额和超高关税税率以及政府收储等确保大米自给率,结果导致大米过剩和国内大米生产萎缩。近年来,印度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加剧,迫使农业政策作出调整。印度长期通过政府收购刺激小麦和稻谷生产,随着居民收入增加,食物消费呈现多样化态势,结果出现小麦和稻谷过剩而油料生产不足矛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印度农业政策正在转型,更加注重保障农作物生产者获得合理收益,促进细粮、粗粮和油料等全面发展。

  (参见《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2022)》p39-4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4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