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中国种业创新模式应重点从四个方面实现战略转型
——《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2022)》指出
来源:农村绿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2-04-29

  2022年4月29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2022)》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与国际种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种业还存在研发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基础研究难以支撑核心技术;生物育种产业化滞后,缺少国际竞争力;国内种子企业多而不强,国内市场监管不足;种质资源储备和鉴定不足,种业研发源头处于劣势等问题。为提高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需要我国种业创新模式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发展、种业原始创新和产业发展良好互动、种质资源的品种保护和鉴定利用双向发展的方向转变,最终构建现代化的商业育种体系和多主体协同发展的种业创新生态圈。

  根据中国种业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育种模式,农村绿皮书认为中国种业创新模式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战略转型。

  第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构建现代化商业育种体系和多主体协同发展的种业创新生态圈。从发达国家种业创新模式的演变看,创新主体一般经历以政府为主、以政企联合为主和以企业为主三个阶段。中国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种子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加速创新主体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一是提升龙头种子企业的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实验室并壮大研究团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承担国家育种重大专项,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二是建立以龙头种子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模式。支持建立若干家能够融合常规育种、分子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等技术,熟悉利用生物信息和模型预测等手段,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高效育种的现代化龙头种子企业。三是多部门协调发展。建立科研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将政府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及上下游企业等利益主体有机结合,形成以大型企业研发为主体、多部门多主体协同的种业创新生态圈。

  第二,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发展。一是统筹国家种业创新资源,制定国家科技创新项目的长期布局计划,超前部署农业育种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重点攻关重要性状遗传基础与组学解析、基因编辑、分子育种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理论突破。二是明确创新主体定位,形成以科研机构、高校及大型育种企业为主的基础研究团队和以中小型育种企业为主的品种创新及推广应用团队,打造一套贯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种业集成研发系统,建立种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互促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

  第三,完善种业制度环境,建立种业原始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关系。重点完善生物育种产业化相关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实现原始创新和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根据生物育种的技术特点和消费者需求,完善现有生物育种产业化的相关法规。例如,合理制定生物技术新品种生产的“庇护所”标准;扩展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完善转基因农产品与食品的认定、标识阈值;严格转基因产品标识监管,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等。二是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修订《种子法》,扩大植物新品种保护范围,完善保护环节,引入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性、模仿修饰性育种行为,依法强化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第四,实施种质资源保护战略,实现种质资源的品种保护和鉴定利用双向发展。将种质资源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是建立国家统一的种质资源管理体系,整合利用全国的种质资源;二是加强对中国濒危种质资源和野生品种的保护,防止现有品种灭绝或境外流失;三是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种质资源,尤其是引进中国非原生农作物种质资源;四是加快种质资源的深度鉴定和利用,将优质种质资源向种子企业转移,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商业化创新。

  (参见《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2022)》p184-18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4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