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新发展阶段应对过早去工业化现象应从四方面着手
——《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指出
来源:工业化蓝皮书  作者:吴禹霖   发布时间:2022-05-25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

  蓝皮书指出,工业化是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和核心动力。“十四五”时期,要构建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新发展格局,必须避免过早去工业化,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实现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加快形成“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在充分评估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现实水平的基础上,制定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纲领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在总体战略导向上,深刻认识到中国人均收入还不足以支撑制造业向服务业快速转型的现实基础,突出在新工业革命浪潮中“继续夯实巩固中国制造业核心能力”的政策导向,避免制造业企业盲目服务化转型导致“脱实向虚”。在总体发展思路上,强化新时期中国工业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提升,持续提高重点领域和核心产业份额,强调技术创新和产业统筹部署。在具体重点任务上,在发展原有技术创新导向的智能产业、绿色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推动管理创新导向的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有机融合。

  第二,构建现代化工业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创新水平。一方面,应当加快促进产业政策从产能扩张型向创新激励型转变,将政策调控对象由特定产业逐渐过渡至技术创新和专利发明,在保持现有工业化比例和制造业份额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占比。另一方面,加快部署战略性、领先型产业,打通创新产业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和断点,同时要注重对基础性研究的资源倾斜,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立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从生产工艺层面切实提高我国的生产制造水平和效率。

  第三,优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强链补链、技术共享、集群治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发展方式方面,推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配套设施方面,支持集群创新治理模式,优化公共空间治理,培育建设专业化集群发展促进组织。协同创新方面,依托市场化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政策作用,形成“头部”引领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紧密配套、科研院所紧密协作的垂直分工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政策方面,增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合力,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集群发展进行战略统筹。

  第四,实施面向制造业的减税降费措施,通过补贴等手段降低制造业用电、用气、用水等的直接成本,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金融向先进制造业倾斜,适度增加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型企业的中长期贷款,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股权投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更多向高端制造业倾斜,并营造宽松的货币与金融监管政策环境。

  (参见《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p65~6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