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就业总量性压力将会逐步减轻,就业结构性矛盾相对凸显
——《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指出
来源:工业化蓝皮书  作者:吴禹霖   发布时间:2022-05-25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

  蓝皮书指出,研究显示,中国的潜在就业规模(充分就业时的就业规模)会逐渐减少,“十三五”时期平均潜在就业规模为7.67亿人,“十四五”时期的平均潜在就业规模将减少到7.54亿人,“十六五”时期将进一步减少到7亿人左右,主要原因在于,2011年以来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从而影响到潜在劳动力供给和就业(陆旸,2019)。再加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普遍延后,也影响了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我们使用小学至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招生和毕业生数量等信息,通过教育层次法测算各教育阶段应届毕业生未继续升学的人数,扣除出国留学人数,加上学成回国留学人数,测算相应年份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发现中国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在逐年下降(见图3),中国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由2008年的1603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1100万人。

8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就业总量性压力会有所减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短期就业压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这类突发事件对经济和就业的冲击较大,“稳就业”依然是近期的工作重点之一。另外,就业结构性矛盾将相对凸显,尤其是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等结构变化和技能需求变迁会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深远影响,契合这些变化和挑战是新发展阶段解决就业结构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归结起来,中国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存在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以及“智能替代”或产能过剩行业疏解的从业人员中。这些群体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将直接影响未来就业工作的成效。

  (参见《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p173~17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