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聚焦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应着力推进实施六大措施
——《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2)》指出
来源:生态文明绿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2-06-01

  2022年5月29日,南京林业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2)》。

  绿皮书指出,要实现2035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必须牢牢坚守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的国情,把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抓手,把工业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作为必由之路,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动力与支撑,把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目的。实践中要聚焦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的重点和关键,聚力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目标,着力推进实施以下6项措施。

  (一)着力制定引领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的科学规划

  制定引领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的科学规划是实现绿色转型的首要前提。要统筹协调生产方式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关系,高标准制定未来十年的绿色转型规划,前瞻布局和完善工业发展、农业发展、能源系统、绿色生活四方面行动计划,有力有序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如期实现。

  加强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引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完善未来十年化石能源机组零增长目标,推动能源领域技术革命,对标领先产业能耗定额标准。加快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积极发展碳捕捉及碳封存技术,提升碳达峰速度。加强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引领。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坚持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能源系统规划引领。按照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成本可控的原则,制定中长期能源战略与行动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有约束力的效率指标。优化可再生能源格局,大力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绿色生活规划引领。坚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倡导低碳清洁生活方式,弘扬低碳生活良好风尚,推进绿色消费、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引导公民关注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

  (二)着力推进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推进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是实现碳达峰的治本之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绿色技术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工业,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工业体系向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转变,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

  以绿色技术创新政策助推工业绿色化转型。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扶持和引导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为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辅,围绕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促进传统工业能效提升以及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基础设备绿色升级等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资本等各类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开展重点产品研发,攻克一批对提升产业绿色化具有重要影响和对深度脱碳可发挥关键作用的战略性技术。培育绿色技术创新孵化平台,制定绿色技术创新评价标准和认证体系,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低端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突出抓好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项目。对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坚持把能源消耗总量作为硬性指标,把产业结构目录、行业相关规范以及准入条件等作为强制性要求,保证将不符合环境标准的生产线或企业依法依规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改提升等。

  针对重点行业制定“一行一策”的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其中以石化产业、化工产业、钢铁产业和有色金属产业等的绿色化升级最为重要。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工厂和产业园区,实现可循环的生产方式,即在企业内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绿色产品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再利用的绿色管理全过程,在企业外部实现企业间首尾相连的代谢和共生体系,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助力产业链全面绿色升级。以绿色供应链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作为支撑,实现终端产品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的闭环管理。创新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提高中小企业参与度,丰富绿色供应链管理主体。

  (三)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绿色转型

  坚持以农业农村绿色转型作为引领支撑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应把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作为突出要点,把农业产品绿色优质化作为目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民权益。

  以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农业清洁生产体系。运用绿色技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碳。以农业生产源头减量作为导向,减少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量,保证减量控害。推进、拓展测土配方施肥范围。

  以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化,建立和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体系,重点开展农业包装物、废弃农膜、畜禽粪污和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实施老旧农机替代计划,构建农业循环生产体系,建立农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示范园区。因地适宜推广循环生产模式,在水稻和小麦种植区推广种养加工复合模式,以种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延伸价值链条;在丘陵地区推广以蚕桑业、种植业、养殖业为核心的立体复合循环模式。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低碳农业,保障绿色农产品供给,解决当前居民对绿色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导向,倒逼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建立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鼓励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生态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完善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机制,实现由“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注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杜绝农业资源透支和过度开发,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优化农业投产结构,杜绝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资源开发模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管理体系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针对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整治。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积极开展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高度卫生标准。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四)着力推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行动

  推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的必由之路。要积极整合各方面创新资源,充分调动新能源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发展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确立化石能源零增长目标。

  明确将碳排放量作为刚性约束。强化煤电(气电)行业审批及清退。确立煤电机组零增长目标,加强对现有煤电(气电)发电机组的在线监测,将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强度、节能减排技术水平作为重点监管指标。特别是对石化行业和火力发电行业,实施“对小规模企业进行整合,集中发展大企业,关停工艺落后企业,关停环保考核不达标的企业,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程度”的策略。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和项目核准程序,特别是针对煤电装机项目,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问责机制,形成有利于合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长效约束机制。

  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坚持规模化发展和内陆分散式应用并举,加快提高海上风电技术,建立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体系,打造陆上和海上“双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坚持集散并举、以散为主,加强光伏组件新技术创新,推动光伏产业集聚发展和提挡升级。坚持高效安全地发展核能,严格操作规程,确保在役机组安全运行。制定推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实施办法及行动计划。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能源技术全面发展。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加强煤化工与火电、生物质转化、燃料电池等相关能源技术的交叉使用,实现能量循环利用,完成大规模工业化示范。开展有利于能效提升的相关节能技术活动。

  加强现代化工业节能技术创新、建筑节能技术创新、运输节能技术创新和能源系统全局优化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国家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基础研究和实施重大研究战略,促进军用技术在能源领域的转化应用,推动企业参与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围绕重点和新兴能源技术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五)着力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

  积极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并对生产方式绿色化具有倒逼作用。应积极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广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

  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加大绿色宣传教育,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把绿色消费教育融入公民道德教育之中,提高消费者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制定绿色消费政策加强绿色产品认证,鼓励引导绿色消费,加大能效标识产品、节水标识产品、环境标识产品和低碳标识产品的使用推广力度,在其生产、消费和销售过程中给予优惠和政府补贴。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倡导光盘行动,杜绝食物浪费,形成绿色健康的饮食习惯。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引导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发挥政府部门引领示范作用,加大绿色采购力度与范围,鼓励绿色办公,出台政府绿色采购实施细则。

  打造绿色交通,改善市民出行环境。鼓励居民出行选择公共交通、慢行系统(自行车、步行)和适量新能源与环保型汽车,以高效能、智能的交通管理为依托,利用与城市规划及空间拓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改善自行车、步行出行条件,建设城市绿道和休闲步道,形成集出行、游览、休息、娱乐为一体的步行系统。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先在公交、公务、物流、环卫等领域推广应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使政府机关、公共机构等领域车辆采购向新能源汽车倾斜,给予新能源汽车销售的财政补贴。

  发展绿色建筑,转变城乡建设模式。明确规定绿色建筑土地使用比例、绿色建筑比例,确保大型公共建筑全部按照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商业服务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推动当地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方面加强政企合作和资源共享,在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建设、绿色建筑技术推广与应用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深化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和应用。建立合理积极的经济激励体系,调高建设规模大、建设水平高的绿色建筑补助额度,推动相关金融服务中关于绿色建筑项目服务条款的改进和完善,对符合条件的开发商给予贷款利率方面的补贴。

  (六)着力推进生产生活绿色转型机制创新

  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机制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的坚实保障。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需要制度保障、政策保障、法律保障和管理保障。应聚焦新时期生产生活绿色化转型能力建设,积极构建绿色转型促进机制。

  完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制度保障。建立以峰值目标倒逼碳减排责任考核制度,强化绿色转型的制度保障,强化以绿色低碳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责任考核,参考河长制和湖长制的管理经验,推动实施碳长制,科学分解绿色转型任务及工作路径,明确各级各部门领导的绿色转型政治责任。完善可再生能源替代考核机制,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标准,明确各方面可再生能源目标任务,将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占比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与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年度考评奖惩挂钩。完善资源化循环利用机制,优先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污染物处置。建立助力农业绿色化转型的农业补偿机制,明确绿色农业补偿标准。

  完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政策保障。制定有利于绿色转型的激励政策,鼓励节能减排及技术的创新,强化对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行为的奖补政策支持。完善绿色财政,设立绿色转型专项资金,加大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环保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对环境友好型工业企业予以财政补贴。完善现有排污收费制度的有关条款,加强对排污费的征收和管理。利用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强化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综合决策机制,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完善绿色转型的监管政策,制定针对绿色转型相关政策实施的监管政策。完善智能化监管信息平台,加大监督力度与执法力度。

  完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的法律保障。在各地建立起保障绿色转型的地方法规体系,制定并出台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地方性规章制度,对现有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条例、绿色发展相关法律和政府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规范相关各方在绿色转型方面的行为。

  完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管理保障。建立健全环境信息系统,使这一系统涵盖工业经济社会统计系统、环境保护及监控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固体废弃物管理系统和农业生产系统,定期公布区域绿色转型情况。加强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绿色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绿色技术专利成果转化体系。加强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建立科学的民意调查制度,建立协商谈判制度、听证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公众参与促进政府依法执政、公众有效监督。

  (参见《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2)》p202-2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5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