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宜居住区应是未来中国高品质社区建设发展的最终旨向与归属所在
——《城市社区蓝皮书: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22)》指出
来源:城市社区蓝皮书  作者:吴禹霖   发布时间:2023-05-29

  2023年5月26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城市社区蓝皮书: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22)》。

  蓝皮书指出,城市与人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说文解字》载“城,所以盛民也”,即城市是人的容器。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之初就提出了“城市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生活服务”的口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这就要求在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与社区治理中,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们日常生活的社区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与品质发展不仅已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衡量现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更是广大社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与之对应的生活样式也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旨归与价值意蕴。现实地看,新时代美好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样态,与当前千千万万的居住社区是否宜居密切相关。理想情况下,一个让民众满意的宜居社区(更准确地说,应是宜居住区),必须在空间、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同时具有较高的适宜居住性。更进一步说,未来宜居住区的建设与发展要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从形态空间(空间结构、功能设置、交通组织、配套设施、景观环境等)与社会空间(邻里交往、混合居住、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等)多维层面打造宜居性的住区空间环境。有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平均约75%的时间是在居住社区中度过的,到2035年,我国有约70%的人口生活在居住社区。由此推知,居住社区将越来越成为提供城市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的微观单元。当然,在这种意义上,宜居住区应是未来中国高品质社区建设发展的最终旨向与归属所在,同时也为新时代新征程中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社区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参见《城市社区蓝皮书: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22)》,P10-11,2023年4月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