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多元共治是高品质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
——《城市社区蓝皮书: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22)》指出
来源:城市社区蓝皮书  作者:吴禹霖   发布时间:2023-05-29

  2023年5月26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城市社区蓝皮书: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22)》。

  蓝皮书指出,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可知,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多元社会意味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然而,在当下中国城市所谓的“陌生人”社区中,社区建设与发展治理的主导思维依旧是管理而非服务,且这种状况在近年全球性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更为凸显。退一步说,在这种管控思维导向下,只有被主流群体反复诉说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重视,而沉默者、音量小的群体之处境则很难被关注甚至不受关注,因为政府和其他治理主体并不会或者说很难会主动挖掘社区中潜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诉求与需求。为此,新时代的高品质社区建设亟须加强多元共建共治,让居住、生活或工作在其中的“人”和组织等能够参与到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公共事务中来。

  首先,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人翁,理应参与到居住社区的建设发展与治理创新中来,以真正促进和落实城市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其次,要加强社区组织与社区的互动,且这种互动不仅源于社区是社会组织的核心利益相关方,而且更源于社会组织视自身为社区荣生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同社区价值,与社区分享共同利益,这既是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社区充满活力的彰显。

  再次,积极引导社区和志愿者的参与。鉴于当前我国社区工作“对下”是日益增多的多元异质性服务对象以及不能用“行政方式”来完全满足的现实困境,“对上”是服务对象“千条线”、业务大数据更新不及时的焦虑,两股矛盾直击痛处。同时伴随着传统“扩编增人”的老路已愈发行不通了,若要改变基层社区缺人手、缺能力的窘境,亟须找到一支专业社会力量“补空加力”。这为当前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服务社区提供了难得的大好机会。

  最后,支持和鼓励驻区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如加强驻社区政府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军队等的参与,切实深化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区发展治理新格局。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实践中尽管说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是现代社区治理的“三驾马车”,基层政府(街道)则更多地扮演着这“三驾马车”的“掌舵者”角色,它们共同构成现代社区治理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并本着共同建设“社区共同体”的理想目标奋进。但是,具体到一个个行动主体的实际行动,其必然更注重所代表利益群体之“小目标”的实现。故鉴于不同主体实际行动中因具体利益指向不同而遵循着各自相应的行动逻辑及相关法律法规约束,这种意义上现代社区多元共治更多的是基于“社区共同体”建设目标下有着不同利益、需求等的社区不同主体间的一种适应机制。这就要求未来应进一步通过更为合理的制度设计去探索其合作共治的适恰机制,如多方协调机制、多方联席会议制度或定期协商制度等。

  此外,现代社会是开放社会。这也意味着未来社区应是一个“开放进入的社会秩序”,而非一个“有限进入的社会秩序”。因为只有在“开放进入的社会秩序”里,普通民众与社区组织才能真正享受到平等参与、公开竞争、公平合作的良序治理绩效。特别是鉴于当前我国诸多大城市社区发展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比如社区类型复杂多样,社区居民流动性大、异质性和匿名性程度较高,多元社区治理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等,但同时也具有诸多有利资源和条件,比如社区居民权利意识增强、掌握丰富的经济社会资源,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社区基金会、社区社会企业等新型治理主体发展较为迅速,以及基层政府行政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等。为此,新时代新征程中社区建设与发展治理要进一步提升开放环境下的多元共治能力,以形成推进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参见《城市社区蓝皮书: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22)》,P12~14,2023年4月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