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我国普洱茶文化品牌内涵不断拓展
——《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
来源:文化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3-08-21

  2023年8月19日,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文化蓝皮书《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

  《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对于普洱茶文化品牌培育来说,要整合普洱茶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的多重价值,提炼形成现代性进程中重要的文化价值风向和文化体验内容,直至形成重要的生活习惯、目的或意义追寻。现代市场普洱茶的发展历史与言说成就了普洱茶文化品牌,从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地方文化品牌,升华为支撑国家战略层面的文化品牌。其言说空间不断拓展,可言说的内容、形式、路径也应该持续不断拓展。

  (一)从内容到实体

  对于普洱茶文化内容和文化底蕴的挖掘还远远不够,现在普洱茶的产品产业层次低,对产品的开发流于浅层,市场随机性太大,没有对普洱茶文化品牌创新性的培育,其运营模式落后,路径太窄,普洱茶相关文化品牌的发展滞缓,不能迅速扩展经济利益和市场份额。因此,普洱茶文化品牌未来的培育路径要注重从普洱茶内容品牌转向实体品牌,要着力形成一批普洱茶品牌阵型,形成龙头品牌、核心品牌和基础品牌的多极化品牌实体。龙头品牌承担较多社会责任,引领普洱茶文化价值风向;核心品牌占领消费市场,巩固并扩大普洱茶市场份额,确保品牌忠诚度和品牌延展性;基础品牌对核心品牌和龙头品牌形成督促和竞争,保障普洱茶品牌的创造力和活力。历史上,西双版纳勐海县不仅是重要的普洱茶生产基地,还是普洱茶商贸线路上的重要枢纽,在新茶路开辟过程中,集散在勐海的普洱茶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南向接驳缅甸景栋等城市交通节点,通过马帮、公路、铁路、海航的整合运输方式,将普洱茶销往藏地,在市场拓展的思路和格局上极具创见。经过100多年的历程,勐海县以“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品牌基础,形成了“大益”等龙头品牌,对扩大勐海茶、勐海味的影响力,利用勐海茶王节、茶马古道景区、大益茶厂故事、贺开古茶山拉祜文化旅游区、布朗山茶文化旅游线路等多民族文化品牌活动载体和平台,将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乡村休闲文化、中缅边境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在茶旅融合、茶生态、茶经济、茶文化协同等多个领域构建品牌格局。以地方数据为例,目前西双版纳州有茶园143万余亩。其中,绿色、有机茶园(含转换期)认证面积26.51万亩,认证产品数量346个,总量排名云南省第一位;入选省、州、县级“绿色食品牌”茶产业基地33个(省级5个、州级15个、县级13个)。现有茶产业龙头企业23家(国家级1家、省级8家),规上茶企19家,获SC认证企业551家。茶农有42.32万人,占全州农村人口68.89万人的61.43%。2021年,西双版纳州干毛茶产量5.59万吨,实现农业产值40.05亿元、综合产值达245.97亿元,上缴税收6.04亿元,带动茶农人均收入近9500元。[11]“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普洱茶产业已成为地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财政增长、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普洱茶文化品牌的培育不仅是产业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产业实体发展本身的需求。

  (二)从新产品到新产业

  对于普洱茶文化品牌的培育来说,其关注的空间不能局限于产品本身,一定要看到整个产业发展的路径,并从中探索整体发展布局,尤其是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扩大格局,跨越产业边界,形成全新的产业模式。以茶文化旅游来说,传统的观点侧重于“茶文化”和“旅游”,是归属于“旅游业”的一种“文化旅游”,总体而言是传统的旅游业态。但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应当善于挖掘新业态动向,抓住业态变化的端倪,提出新的产业概念。“茶旅融合”是“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茶产业”包括了茶叶种植、养护、技术、生产、品牌、消费环节的“产业经济领域”,也包括了信仰、习俗、生态观念、历史渊源、传统工艺、品饮仪式的“茶文化内容领域”;旅游产业则包括了旅游的基本六要素“食宿行游购娱”,还包括文化旅游的“体验、休闲、学习”等精神消费内容。“茶旅融合”不是简单的“茶”+“旅游”模式,不是为了以旅游的名义“卖茶”,也不是“茶文化”作为旅游内容的附加,而是要实现“茶”和“旅游”两种产业的融合状态,茶产业中有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中有茶产业,二者不可分割,因而是一种新业态。产业融合的基础是技术关联和需求关联,出于技术进步、市场深化和制度创新等原因,不同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业态、模式以及产品特征发生重大变化,使得产业边界模糊,出现技术和产品的替代与互补,使得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和新产品。茶旅融合是以独特的地域茶叶生产方式和茶文化,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策划和旅游体验项目,实现以“茶”为主题和核心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地方茶叶生产方式和茶文化是该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能从旅游产品中剥离。

  (三)从生活性消费到精神性体验

  对中国人来说,茶叶消费既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消费,又是一种文化必需品消费。从较为极致的意义上来说,茶叶作为文化必需品的消费大于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普洱茶尤其如此。在文化品牌的建设方面,普洱茶最终要实现从生活性消费到精神性体验的合构,后者的意义更为重大。当前普洱茶文化品牌培育的破局,需要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变化和重要转型,以传统生活产业和社会资本消费转向新时期的精神体验诉求和文化审美范畴,以精神体验的价值创造与增值为核心,为消费者提供具有深度体验感和高感知度的产品与服务,形成新的产业形式与商业模式,依托普洱茶良好的特色产业基础、人文优势和消费市场,加快培育发展独具引领性的精神体验消费产业,这成为促进普洱茶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国家完成工业化之后,产业形态会朝向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转型,精神体验和消费与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日益加强。与其他行业不同,普洱茶线下门店在产品体验层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专业市场和品牌实体店的经营对普洱茶文化品牌的培育作用不可替代。基于普洱茶这一原本的生活消费性产业,突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迭代竞争模式,开创围绕“美好生活”进行的普洱茶文化解释,形成引领性的“未来生活形态”话语体系,向国内外输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自信的品牌文化新主张。

  (四)从历史事实到学术研究

  在普洱茶文化品牌培育言说过程中,要强化普洱茶的文化品牌格调,对资本市场给普洱茶产业带来的短视逐利行为进行规范和纠偏,还原历史事实的严肃性和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形成普洱茶文化品牌建设中的科学态度和较高的文化格调,不放任市场泡沫和营销谎言,从而避免品牌建设落入资本陷阱和市场失序之中,对品牌长远发展产生危害。例如目前茶产区少数电商直播带货在普洱茶知识、产品质量把控、售后服务、客户后续维护方面存在一些不如人意之处。由于直播者自身对普洱茶文化的内涵和审评缺乏系统性的了解,对普洱茶知识认识相对粗浅,会让线上消费者产生认知分歧,对品牌形成不正确认识,影响品牌信誉。严谨的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廓清认识、还原真相,将学术研究成果在公众和市场中普及,公开、兼容、透明的普洱茶专业知识推广,有利于消费市场做出理性抉择。良性的、不受资本干预的学术研究能够对显见的常识偏差提出警示,不倡导非理性消费,避免普洱茶产业发展和普洱茶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出现严重危机和问题,避免品牌风险,壮大品牌力量。学术研究本身会有一定的观点相左和文化争议,这也是一个品牌言说的过程,是价值观点碰撞逐渐明晰并达成共识的过程,对普洱茶文化品牌的培育是有利的。

  (五)从地方品牌到国家品牌建设

  普洱茶文化品牌中蕴含着世界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要充分利用这种共同价值理念的优势,提升普洱茶健康、友好的品牌价值。比如日本、俄罗斯、英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都认为茶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饮品,能起到保健作用,因而健康、天然、安全的普洱茶很受欢迎。在不同民族当中,茶都是待客的饮品,是“友好”的象征,还是缔结姻缘关系时的重要媒介,是沟通交流情感的重要桥梁。韩国的茶礼习俗追求和谐、敬重、勤俭、真诚,日本茶艺通过严谨规范的仪式体现克己、守礼、冲淡、隐忍的价值追求,印度、俄罗斯都有用茶向客人表达真诚友好态度的习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周边地区和国家可以以茶叶为媒介,开展“茶叶三交”,使普洱茶成为国家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普洱茶产地与老挝、缅甸、越南毗邻,与柬埔寨、泰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在普洱茶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从生产与加工基地、进出口物流储运基地、跨境电商合作基地等方面发力,形成能代表国家形象的普洱茶文化品牌。

  (参见《文化蓝皮书: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p137-14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4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