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应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3)》指出
来源:社会组织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3-11-07

  2023年1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3)》。

  蓝皮书指出,展望未来,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加快创新引领、早日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显得愈加紧迫。社会组织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开展创新专业服务、链接创新资源、编制创新网络等多项职能,未来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及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等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要从党建引领、拓展参与空间、人才队伍建设、专业能力提升、强化评价激励等多维度入手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其在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

  一是推动“党建入章”,在社会组织章程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提升社会组织政治觉悟,将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列为组织发展目标,服务创新驱动强国战略。二是强化社会组织中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升社会组织党组织的覆盖率,支持社会组织内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推动其切实发挥作用,鼓励优秀党员在社会组织中扎根,积极参与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工作,更好带动社会组织承担相关职能。三是丰富党建互动活动,充分利用党组织间的“穿针引线”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内部成员单位间的交流活动,推动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院校机构之间的交叉互动,营造科技创新协同合作的机会。

  (二)拓展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空间

  一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范围,积极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部分职能,为其参与产业治理拓展空间。推动社会组织登记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强化全局意识、担当意识和协作意识,形成协同监管机制,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相关工作。二是强化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信合作和信息共享。将符合规定的重点社会组织列为政府收发文单位,及时精准向其推送有关政策,鼓励其发挥“信息中转站”作用。鼓励社会组织经常性收集相关意见建议,反映技术创新方面的共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在政府部门起草相关法规文件和发展规划时,积极征询相关社会组织意见,邀请社会组织参与科技创新相关的重大调研活动以及相关课题研究。在发展规划、产业规划、科技规划中进一步明晰社会组织的定位,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和带动作用。三是革新对社会组织的监管约束方式。对社会组织及其提供服务的监管避免采用“一刀切”的简单方式,应采取分类管理、因类施策的方式,依据社会组织属性和开展服务的性质进行区别对待。此外,建议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综合性社会组织,推动其在社会组织中发挥牵头引领作用,提升社会组织的自律自治能力,形成以会治会,提升监管效率。

  (三)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组织开展专题活动。围绕“社会组织如何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展专题讨论,推动社会组织间的经验交流会,鼓励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社会组织间相互激荡,取经互补。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利用财政资金开设专题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围绕何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社会组织能做哪些工作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对社会组织相关负责人和骨干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二是推动社校、社企联合人才培养。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鼓励校社之间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定向培养,提升实践教学内容,畅通人才培养输送通道。支持社社、社企之间开展跨界培育项目,充分发挥商学院、教育基金会等教育类社会组织特长,联动科技事务所、技术专业转化机构积极参与,建设社会组织特色人才培育工作站,结合当前社会组织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匮乏现状,组织开展特色人才培育项目。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人才成长和评价体系,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支持社会组织根据实际需要建设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评价标准和规范,将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作为人才评价指标之一,推动社会组织相关职称评价体系建立。提高社会组织相关岗位的吸引力,从根本解决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鼓励社会组织广泛征集和遴选行业技术专家、标准化专家、政策研究专家、知识产权专家、技术转移转化专家等,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专家库,打造科技创新服务的智力底座。

  (四)鼓励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

  一是鼓励打造专精品牌服务。鼓励社会组织依托自身优势在科技创新服务方面主动作为,如行业协会、学会可以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促进行业数据共享,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设立或者联合设立科创发展基金,来推动科技创新孵化加速工作;科技型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以建设科技情报咨询中心,推动科研文献和资料共享,开展技术路线图研制、科技成果评价服务。二是推动社会组织加强数字赋能。支持社会组织的数字化转型,推广数字化管理工具和协同办公工具,鼓励建设特色数据库,加强数据共享,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展数据的深度分析,依托云服务、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服务窗口,对外提供便捷服务。三是支持科技创新网络打造。鼓励法律、金融、媒体、知产等专业服务业机构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结对子活动,支持有能力的社会组织串珠成链,聚合多方服务,搭建行业创新服务网络,建设创新服务窗口平台。

  (五)强化对社会组织的评价和激励

  一是完善社会组织评价机制。推动完善当前社会组织的评价机制,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评价、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中将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考察项纳入其中,引导社会组织关注并开展相关工作。二是加大对社会组织服务的支持力度。推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在科技调查研究、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项目评估咨询等方面加大对社会组织相关服务的采购力度,支持社会组织拓展相关服务;鼓励央企国企在科技项目立项、创新中心建设、创新项目投融资中加强同社会组织联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采购社会组织服务。鼓励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条件将会议场地、闲置房产协议出租给开展科技创新服务的社会组织使用。三是强化宣传推广。实施社会组织评估考核“榜单制”,加强对评估考核结果运用;对有重大示范效应或具有特色的典型案例进行跟踪报道宣传,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优化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优秀社会组织成员的比例结构,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见《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3)》p331-3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1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