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应从三方面着手优化并保持北京创新高质量发展
——《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指出
来源: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  作者:吴禹霖   发布时间:2023-12-11

  2023年12月2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

  蓝皮书指出,应从三方面着手优化并保持北京创新高质量发展。

  1. 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当某地的技术水平与技术前沿地区差距逐渐缩小时,如果在基础研究上没有重大进展,应用创新通常也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一,突出基础优势研究的导向性。落实北京“信创十条”,着力在计算能力、存储资源、网络带宽、算法演进、大数据积累,以及新型疫苗、下一代抗体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等方面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研究,为北京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发展夯实基础。第二,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统筹优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依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引导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推动建立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出资、共同组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的新机制;推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的试点经验,持续引导科技研发型企业和公益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项目,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设备、资金。

  2. 优化科研人员创新生态

  创新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创新人才为根本,不断提升科研人员创新产出质量。第一,优化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价方式,贯彻落实“破四唯”岗位竞聘,持续推进“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清理行动。第二,加强高技能人才及专业管理人才培养。加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紧缺人才引进,鼓励高等学校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云计算、转化医学与精准医学等领域设置新兴学科,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畅通技术转移转化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第三,打造体系化的科技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激发在京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科学研究活力;扩大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计划等的资助面,加大资助力度,依托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建设优化和改善科研条件,强化国际交流合作、高层次人才引进、重大科技成果对接、产业项目落地等,打造体系化、高层次的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平台。

  3. 加速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创新不应止步于技术迭代,应转化为供高技术产业直接使用的成果,并最终实现产业化。第一,畅通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总结、学习浙江省桐乡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乌镇实验室、聚焦材料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共同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等经验,走好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第二,巩固、加深“产学研”一体化。建立“市—区—企业”三级联动的合作模式,鼓励企业与基础学科带头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升基础研究与相关产业、企业对接模式的针对性,降低企业获取论文、实验报告等书面科技成果的成本,提高基础研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利用率、转化率。第三,建设专业孵化载体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孵化企业集群,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加速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发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区的空间优势,完善土地、资金等区域产业承接要素,引进和承接市级产业化重点项目落地。

  (参见《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P85~8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0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