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吉林省应实施更为丰富的消费刺激政策,积极有效促进消费回补
——《吉林蓝皮书:2023年吉林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
来源:吉林蓝皮书  作者:吴禹霖   发布时间:2024-04-15

  近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吉林蓝皮书:2023年吉林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蓝皮书指出,吉林省应实施更为丰富的消费刺激政策,积极有效促进消费回补。

  一是制定更为丰富有效的消费刺激政策。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消费券的资金支持力度,支持鼓励各地区配套安排促消费资金,联合银联、各大银行、平台企业,进一步放大资金的政策效应。扩大消费券的投放范围,重点选择汽车、家电、家具及建材、百货、旅游、餐饮等领域发放消费券。关注困难人群,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低收入群体、老年群体适时定向精准投放消费券,弥补由疫情影响导致的收入下滑和消费低迷。适当提高相关人群医保、低保、失业保障待遇,保障低收入群体消费支出。

  二是稳步提高汽车和住房大宗消费活跃度。汽车消费上,继续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支持,加大购置乘用车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汽博会的规模和影响力,用好线上直播、云端平台等新媒体,开展多渠道营销促销。加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支持力度,为新能源汽车销售提供更多补贴,出台新能源汽车下乡支持政策。支持老旧城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通过改造、新建等方式,加大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探索建立汽车改装行业管理机制,加快发展汽车后市场。开发旅居车(房车)市场,统筹规划建设旅居车停车设施和营地,完善汽车租赁市场,鼓励发展多种租赁模式,优化二手车一体化交易平台,提升汽车后服务质量,构建多元化汽车消费体系。房地产消费上,要从单一开发转向多元经营。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升级,房地产业发展也应由单一的地产开发向城市运营、生活服务、产业引导进行战略转型,主动转换发展定位,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实现“住有宜居”。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简化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调整规划的手续,盘活存量资源。加大对智慧物业硬件、软件建设投入,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智能化、多元化居住服务。

  三是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行业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互联网平台加大服务费优惠力度。引导美团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对餐饮住宿业商户服务费标准给予一定的下调支持,尤其对处于疫情中高风险区域的餐饮住宿商户,实施阶段性商户服务费下调政策。有效提升餐饮业食品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安心卡、无接触点取餐、无接触配送等多样化服务,保证堂食环境的干净卫生。加强对零售业批发业的金融支持。对各市(州)应急保供、重点培育、便民生活圈建设等批发零售业企业,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适当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大力促进文旅消费。依托吉林旅游资源和品牌效应,开发文化、游乐、体验、餐饮新产品,延伸旅游消费链条。借鉴深圳市做法,鼓励旅游景区进行门票优惠,除周末及法定节假日外,省、市属国有A级旅游景区首道门票全部免费。鼓励其他A级旅游景区首道门票实施折扣优惠,财政给予一定补助。政府可组织发放实名制的文惠卡,用于文艺演出、电影、图书等文化消费,对文惠卡充值并消费的金额进行比例配套。

  四是加大支持线下行业开展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快企业数字化平台建设。对购置数字化设备实施减税、贴息或将其列入技改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线下行业加快数字化改造步伐,实现线下转线上服务相结合(O2O)方式,定位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关注互联网直播等新型服务业态,推动新零售业发展。出台中小制造企业购买数字化设备、业务流程升级、建设无人工厂等扶持政策。拓展公共服务消费领域数字化水平。运用大数据、AI等技术对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服务进行适应性改造,推进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建设适老化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不断收集老年消费群体的消费体验和优化意见,推出语音搜索功能,降低互联网产品对老年消费者的使用门槛。加快建设一批集餐饮、家政、托幼、老人看护等服务于一体的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对现有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进行适老化改造,优化智能服务方式,营造便捷智能消费环境。

  五是打造“夜经济”“地摊经济”等消费热点。鼓励各地区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合理规划美食街、商业街、流通市场建设,打造具有吉林特色、风格各异的特色街区。建立商务、市场监管、城管部门联动机制,适当放宽临时外摆限制,合理规划指定区域,制定外摆摊位的申报和管理制度,简化办事流程,利用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夜市、早市、主题集市等形式,打造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消费场景。

  (参见《吉林蓝皮书:2023年吉林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P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2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