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边疆与内地双循环推动“兴边富民”
——《边疆蓝皮书:中国边疆发展报告(2023)》指出
来源:边疆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4-04-17

  2024年3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边疆蓝皮书:中国边疆发展报告(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陆地边境地区是连接国内国外大市场的纽带,必然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区域,沿边地区的发展直接决定着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衔接效度。“十四五”时期,边疆地区应充分利用其开放型地缘优势,充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双循环战略等政策机遇,以边境口岸建设为重点,加大开放力度,同时加强与沿海、内陆地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推动形成沿边、沿海、内陆三线协同开放的新格局。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兴边富民”行动的重点将在于如何衔接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从而更好地推动边疆与内陆的经济双循环。

  (一)文化旅游兴边

  边境旅游业是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的特色产业之一,不仅对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劳动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带动了边疆与内陆的文化社会交流,是边疆参与国家经济双循环的重要路径。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州县有5个边境乡镇17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屯)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184公里。近年来,龙州县立足于“边”的特色大力发展,2021年共接待1390个红色旅游团,参观人数达8.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9.08万元。其中,龙州起义纪念园景区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龙州红”成为广西红色旅游的重要品牌。

  云南省的边境县河口县国内外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增加,调查显示:2015~2019年旅游人数分别为245.61万人次、343.47万人次、472.1万人次、564.78万人次、627.92万人次,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6.8%、39.8%、37.4%、19.6%、11.2%;旅游业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其年收入分别为16.83亿元、27.41亿元、45.06亿元、62.6亿元、78.48亿元,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1.4%、62.8%、43.6%、35.1%、25.3%。

  (二)开放兴边

  对外开放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进一步推动制度型开放,“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促进了边疆地区发展。边境地区发生了从以往的边陲“末梢”到开放“前沿”的历史之变,在万里边境线上形成了一条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

  新时代以来,沿边对外开放最大的成就当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2022年是其正式生效之年,中国与东盟是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拥有超大消费市场,双方密切的经贸往来增进了区域内11个国家20亿人民的生活福祉。中国连续13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直接带动了广西边境的发展。“十三五”期间,广西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5.81亿元,面向东盟口岸大通道初具雏形。2021年广西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1491.3亿元,已连续多年排全国第1位。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在广西边境县(市、区)全覆盖,陆运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在全国沿边地区排名第一。截至2021年,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累计达1.47万亿元,在西部省区中保持第一。广西的边境县也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节点城市,“2020年凭祥市对东盟进出口总值1036.2亿元,增长5.2%,占全区对东盟进出口总值的43.62%”。百色市2020年互市贸易额45亿元。百色甚至提出今后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要突破1000亿元。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广西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继续稳居全国第一。

  云南省边境县的发展也得益于东盟。2015~2019年云南省的边境县河口县进出口总值分别为92.23亿元、106.34亿元、144.68亿元、168.2亿元、230.8亿元,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3.2%、10.3%、36.1%、16.3%、37.2%。河口县推进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互市+加工”模式被应用到边贸实际中,互市商品落地加工的模式逐渐形成,促进当地“通道经济”转变为“口岸经济”。2017~2019年河口县边民互市交易额分别为41.96亿元、59.56亿元、60.8亿元,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7.2%、42%、2.1%。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西藏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樟木口岸货物通道功能,推进亚东、陈塘(日屋)口岸开发开放,加快里孜口岸建设,拓展拉萨国际航空口岸功能,加快阿里昆莎国际口岸建设前期工作;推进中尼友谊工业园建设;确保拉萨综合保税区入驻企业20家以上,进出口额10亿元以上。

  2019年8月30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成为中国最北的自由贸易试验区。2020年以来,仅绥芬河片区互市贸易就完成过货量6.77万吨、交易额3亿元,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投资兴业的新热土。2020年,黑龙江省18个边境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年的6.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273元,比2000年增长4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7546元,比2000年增长627%。2020年12月,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三)数字经济推动边疆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我国边疆地区是资源富裕地区,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来帮扶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的作用下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长期以来其经济结构又以向东部地区提供自然资源为主,不仅给当地造成污染,而且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以求发展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最近十几年以来边疆地区一直推动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进行绿色发展转型,这不仅给当地创造了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对边疆繁荣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也是战略性的选择和必然需要。但是从中国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实践来看,边疆地区的绿色发展转型进展缓慢,其背后是地理空间的客观阻碍:中国的地理版图以胡焕庸线为界,96%的人口生活在36%的东部国土上。边疆民族地区基本在胡焕庸线的西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才向东部地区输出,给当地留下的不是“发展的祝福”而是“资源优势陷阱”。边疆地区由于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的匮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造成当地的污染,清洁生产和生产结构转型的双重矛盾使得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绿色转型进入一个死胡同。边疆地区绿色发展转型推进缓慢限制了国家空间格局中的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迈过去的一关。

  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测算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推动下,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有力支撑。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增速超过传统产业。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边疆民族地区依靠自身的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无法完成绿色发展转型,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与国家宏观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手段,这两个先决条件下所产生的“东数西算”国家战略部署可以打破长期以来困扰广大边疆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转型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桎梏,也帮助解决了东部地区资源紧缺的困难。在“东数西算”国家战略部署下,边疆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迎接“西算”,从而加快推动绿色发展转型。

  1. “东数西算”给边疆绿色发展转型带来的历史大机遇

  “东数西算”是继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之后又一项国家级特大工程。“东数西算”中的“数”是指数据运算,“算”是指算力,包括数据存储。“算力”作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生产要素,如同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算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东数西算”简单地说,就是东部地区作为数据运算中心,西部地区为东部的数据运行提供算力支持和数据存储资源。“东数西算”很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困扰,把东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数据要素跨域的流动缓解了东部能源紧张的问题,也解决了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输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困境,为其绿色发展转型开辟一条新路。2022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2. “西算”如何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转型

  “东数西算”工程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数据运算中心是典型的高耗能行业,我国数据中心一年的用电量相当于上海全市一年的用电量,超过三峡电站和葛洲坝一年的发电量,并且还在以超过1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将大幅提高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风能、光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从而实现西部能源供给地的就近消纳。不仅如此,“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还将有效带动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变革及相关产品落地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带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数据中心加速增长,并带动当地数据中心上下游产业快速发展,承接东部地区的算力需求。目前,华为、阿里等大型数据中心和三大通信运营商都加快在成都、武汉、贵阳、乌兰察布、中卫等中西部城市部署。

  我国的西部地区,气候凉爽,土地辽阔,人口密度较小,电力资源丰富,绿色能源利用率高,在西部地区建设大型的数据中心,不仅可以高效地利用区域资源,同时也能拉动西部数字产业和经济发展。不仅可促进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上游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的发展,同时也能推动网络设备设施的建设,包括带宽、网络结构、服务器、网络底层设备服务商等。据估算,每年可以拉动4000亿元直接投资,三年相关市场规模合计过万亿元。总而言之,“东数西算”使边疆地区在用地成本、电力成本上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且西部存在多种清洁能源,如风力、光伏、水力等。绿色能源可以就地消纳,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3. 西部边疆地区根据各自特点加入“西算”

  “西算”地区可用土地资源较多,人口密度较小,电力资源丰富,气候较东部地区凉爽,能够有效降低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成本。然而,“西算”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各区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而尽享数字红利的有效途径。比如,现在推出的第一批“西算”四个基地,各个基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基础差异很大,各地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加入“西算”中。比如重庆在传统制造业的根基是比较深厚的,重庆发展数字经济,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条比较重要的路径,“智能制造”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贵阳市则与重庆市截然相反,贵阳的制造业弱,但它在数字产业化上提前迈出一步,当地主动承接了东部数据的存储、计算相关产业,现在已经初具规模。

  数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将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的建设,带动相关产业上下游投资,吸引云计算、大数据、数据中心设备制造龙头企业落户,促进本地经济加速发展。充分发挥算力枢纽节点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周边城市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丰富数智生活方式和场景,将助力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转型。

  (参见《边疆蓝皮书:中国边疆发展报告(2023)》p328-3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3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