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聚焦

日本制造业再现丑闻,中国制造路在何方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王希明 发布时间:2017-11-07

日本制造丑闻

 

  10月8日,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表示,该公司向约200位客户发送的数吨铝材和铜材未达到规格要求。神钢危机尚未过去,日本制造业再添丑闻。10月19日,日产汽车CEO西川广人在日本横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日产汽车质检造假事件正式向公众致歉,并承认质检违规行为至少持续了20年。长久以来,日本制造一直以高品质著称,从日常生活用品、电子产品到汽车等工业产品都在世界上广泛流行并且备受推崇。但是从2009年丰田“踏板门”事件,到2016年三菱、铃木汽车燃油数据造假,再到现在神钢造假和日产质检违规,接连不断的丑闻不禁让人深思,日本制造业的辉煌是否已经不复存在?而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的制造业前路又在何方?

  皮书数据库梳理日本制造业、日本制造业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制造业和中日两国未来发展战略的相关学术文献,旨在帮助用户了解中日制造业各自的现状与竞争力,把握当前国际形势下两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一、日本的制造业

  (一)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脱离了惊人的高速增长,开始了漫长的“失去的二十年”。在这20余年间,日本仍然保持了世界主要制造业大国的地位,2013年日本制造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87.61%,高于德国的82.41%,低于中国的94.04%。但是,从传统的贸易角度衡量的竞争力指标来看,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确实出现了下降,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标都呈现出明显的降幅,一些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甚至逐步丧失了竞争优势。

image001

image003

 

  (二)日本制造业的现状

  1.国内制造业增长停滞。制造业增长缓慢导致其在日本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降低。从就业比重来看,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2年的19.0%下降到2013年的16.5%;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从1995年的21.9%下降到2012年的18.1%,2009年更低至17.7%。
  2.劳动生产率增势趋缓。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虽然一直处于持续提升之中,但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增长幅度逐步趋缓。而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进入20世纪以后急剧增长,如果以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基准来考察,日本1992年相当于美国的90.2%,2009年则相当于美国的69.9%。不仅低于美国,还低于德国和法国。
  3.产业结构趋于稳定。日本制造业三大产业原材料制造业、加工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不大,1994年分别为24.5%、37.9%和37.6%,2012年分别为26.1%、44.9%和34.1%。
  4.海外生产和收益快速增长。2000年以后,伴随着海外投资的发展,日本来自海外的投资收入也快速增长。2000年所得收支就达到7.7兆日元,当年贸易收支为所得收支的1.6倍;2008年以后贸易收支大幅萎缩,2011年转为贸易赤字,而投资收入略有下降后2013年再次回归历史最高水平,目前所得收支为贸易逆差额的2倍。

 

  (三)日本制造业的主要问题

  1.产业空心化带来一系列问题。产业空心化导致了制造业出口绝对额以及贸易顺差的连续下降,引发日本一般贸易由连续30多年的顺差转为逆差;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可以转移,而劳动力无法转移,大企业有能力进行海外投资,而大量的中小企业作为底层的分包商却没有能力跟随转移;社会的劳动力技能结构无法快速调整,由此引发了对于劳动者收入和社会就业的一系列影响。
  2.原有制造业业态下的供应链管理缺乏灵活性,不适应激烈的价格竞争力和个性化生产要求。在强有力的价格竞争,尤其是更看重性价比的中低技术产品领域,以及快速发展起来的个性化生产要求面前,日本紧密联系而灵活性不足的供应链管理的劣势尽显
  3.产业创新路径僵化。日本战后作为经济追赶型国家,其制造业几乎都是从对欧美产品的仿制开始,依靠持续不断的“改良式创新”———强调实用、集成和成本控制,逐步登上了世界制造业的最高峰。其后欧美企业积极寻找新的科技和产业突破点,“熊彼特式创新”令日本企业的“改良式创新”相形见绌。

 

  (四)日本制造业竞争力未来趋势

  1.由于产业空心化难以逆转,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比重将继续提高,制造业出口下降而进口增加。
  2.主要出口支柱产业的支撑力不足。随着曾经作为日本出口第一支柱的电器机械产业的衰落,以汽车为主体的运输机械产业成为日本制造业出口的最重要支撑。但并不坚实。

阅读更多>>

  王燕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二、日本制造业对中国的启示

  (一)日本制造业海外转移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与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制造业产业升级与海外转移时期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制造业对外产业转移的模式和做法,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制造业对外产业转移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1.政府要为制造业对外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日本的经验表明,政府的制度安排是制造业成功海外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应该加强顶层设计,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2.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区位选择要与时俱进并因国而异。借鉴日本边际产业转移的经验,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对外转移重点应该放在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投资的区位选择重点应该是东南亚、非洲、南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东欧等发展中国家。
  
3.构建“产商融结合”对外投资主体结构,充分发挥企业群体的力量。我国应借鉴日本“产商融”三位一体的对外投资主体模式,努力构建“产商融”高度结合的对外投资主体结构,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的海外转移,促进产能的国际合作。

  4.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要绿地投资与并购投资相结合。借鉴日本的做法,一方面要谨慎地进行绿地投资,我国可以选择对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稳定的“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绿地投资。另一方面,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可以选择并购进入,以便直接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

阅读更多>>


  马文秀: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日本经济、中日经贸关系,中美经贸关系。
  乔敏健: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


  (二)日本制造业提高能源效率对中国的启示
  1.学习日本在制造业及相关领域普及节能技术的成功经验,把提高能源效率和保护环境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手段,大力发展高效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保持持续和适度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我国的能源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保障能源安全,减少环境负荷。
  2.从战略高度对待节能技术和能源效率,加强与日本在节能先进技术领域的合作,弥补我国节能技术上的不足,解决我国能源效率不高的问题。
  3.注重核能的安全使用。国家在核电站选址设计时须充分考虑各种极端事故的发生,核电企业须建立健全核电运行安全监控的规章制度和强有力的检测机构,加强核安全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4.重视页岩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快完成对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大力研发页岩气开采技术,加快页岩气市场对民间资本的开放。

阅读更多>>

  侯珺然:经济学博士,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日本经济、世界经济。

 

三、中国的制造业

  (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1.与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强势地位,是推动中国出口市场份额持续上升的主体力量。中国的总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2003年超过英国、法国,2004年超过日本,2010年超过德国,2012年超过美国。中国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增长主要为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增长所推动。中国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出口的比重,2000年超过英国,2002年超过法国,2004年超过日本,2006年超过美国,2007年超过德国。

image005

image007

  2.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但比较优势不断弱化,中国正处于艰难的结构调整阵痛期。2008年中国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22.6%,2013年为30.6%,国际金融危机后仍呈现出增长势头。中国正处于艰难的结构调整阵痛期,传统优势部门正在下坡、新兴优势部门正在上坡两种现象交织进行。中国以前一直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品,其比较优势明显弱化。

阅读更多>>

  张其仔: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二)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从产业规模和结构看,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2005~2013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并于2012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目前中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
  2.主要制造业行业增长势头相对平稳。2014年1~11月,制造业主要指标稳定增长。分行业看,1~11月,在统计的49个中类行业中,有18个行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其中提高35个百分点以上的有5个行业。特别是2014年高技术制造业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交叉融合将不断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促进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高技术出口增幅与2013年总体持平。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总额占全部制造业比重达13%左右,经济效益好于一般制造业。

image011

image009

  3.重点制造业行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近些年,随着国家企业“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化解产能过剩,以及区域互联互通进程的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铁等行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已经在轨道技术、车辆装备、移动信号等各方面,具备过硬的实力。目前南北车的产品已出口到六大洲约90个国家和地区,而在高层指导下的南北车合并,就是要打造“中国高铁”全球行的第一方阵。
  4.制造业面临利率下滑和资产负债表压力。然而,与增长迅速和规模日益扩大形成反差的是,制造业整体利润率偏低。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工业平均利润率一直在6%~7%波动,近几年更是持续下滑,2010~2012年分别为76%、73%、61%,2013年为48%。《2008~2014年中国制造500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利润率仅为27%,远低于世界制造业的利润率,这是制造业500强平均利润率连续第三年下滑,并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阅读更多>>


  张茉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研究员。

 

四、中日制造业未来发展战略:日本“社会5.0”vs中国“工业4.0”

  (一)日本“社会5.0”

  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日本逐步开始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如《日本制造业竞争策略》《机器人开发五年计划(2015~2019)》《机器人新战略》《新策略性工业基础技术升级支援计划》等。
  从整体发展思路来看,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沿着智能制造的路径进行,通过运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制造业和运用环节进行改进,将网络与终端客户连接,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量身制造。2016年5月20日,日本政府在内阁会议上正式通过2015年度版《制造业白皮书》(简称《白皮书》),提出以信息技术带动革新。《白皮书》指出,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正处于生产率提升和新业务开拓有望大幅提升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不仅应重视产品销售,还应开展以产品生产为导向的新商业模式的“经营创新”。
  2016年,日本制造业发展出现的另一个重要进展是1月的内阁会议在决定《第5期科学技术基本规划》时正式提出“社会5.0”,旨在通过最大限度地应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借助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实现人人富裕的“超智慧社会”。按照日本政府的设想,“社会5.0”是继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又一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日本制造业不仅要提升产业的生产能力,同时还要提升生活的便利性。
  “社会5.0”的提出体现了日本政府对制造业发展趋势的新思考,从更高的层面重构了制造业与社会的关系,具体而言,通过物联网和机器人技术创新,在日常生活、医疗、护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实现智能化制造和智能化管理。
  “社会5.0”概念在日本已经进入试点阶段,例如,三井不动产推出了东京市中心的日本桥以及东京郊外的博业智能城市两个项目,以期对日本未来全面建设“超智慧社会”提供有益经验。

阅读更多>>

  张焕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
 

  (二)中国工业4.0道路——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为主导

  1.工业4.0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需同时推进工业30和工业4.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大部分行业仍然处于工业3.0甚至工业2.0的阶段,因此对于我国工业4.0的进程来说,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对于尚未实现自动化生产、停留在工业2.0阶段的落后工业,应大力发展自动化、信息化,使其快速升级到工业3.0阶段;另一方面对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处于工业3.0阶段的制造企业,应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坚持智能化改造,实现弯道超车。

image013

  2.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未来十年工业发展纲领。《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工业4.0规划,是中国工业未来10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工业互联网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据工信部估算,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约3万亿美元的GDP增量

image015

image017

  3.智能制造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密集出台。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尽管各方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共同认识是由于有线特别是无线、移动、宽带、泛在的网络的推广和普及,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中国制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主攻方向。

阅读更多>>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课题组:依托中国航空工业,与中航工业财务、中航工业国际租赁、中航工业江南信托、中航工业期货、中航工业江南期货、中航工业天津裕丰基金等公司,共同构成由中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经营的中航工业非银行金融板块,为国内外机构及个人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