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聚焦

报告推荐 | 中国地方红色旅游发展特色与实践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卞依然 发布时间:2025-09-29

  导语:红色旅游不仅是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值此“十一”假期,本文精选皮书数据库中红色旅游发展相关报告,从长江经济带红色旅游发展实践出发,邀您了解各地如何通过红色资源传承革命精神、推动乡村振兴。

图片1

——摘自《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2)》

 

长江经济带红色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现状

  在红色旅游发展建设中,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红色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覆盖了湘、赣、鄂等11个省市,涵盖了长征文化、革命老区等多元红色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上游地区协同打造长征文化特色

  长江经济带上游是我国红军长征的核心区,四川省的泸定桥,云南省的金沙江,贵州省的遵义,都见证了红军长征的伟大事迹和经典故事,承载着长征精神。重庆的红岩精神也展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老一辈革命家们的精神气概。

imageA

imageB 

  2.中游地区联合发挥革命老区资源优势

  长江经济带中游是革命老区集聚地,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等,为中国的土地革命战争提供了可靠的战略依托。其中,江西的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湖南的秋收起义等记载了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湖北的武昌起义、八七会议见证了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中游3省共17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4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同时,3省红色旅游区域交流合作频繁,联合举办了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助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图片4

  3.下游地区活化利用红色资源

  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拥有“党的诞生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地,拥有嘉兴南湖、绍兴鲁迅故里、中共一大绘会址等良好红色教育圈。

imageC

——摘自《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报告(2022~2023)》

我国各省市特色红色资源创新利用实践

河南省:红色法治的挖掘与传承

  近代以来,党领导人民在河南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伟大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一块块革命根据地,并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民主法治实践,形成了深厚的红色法治文化底蕴。河南依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等深厚的法治实践历史,提出“红色法治文化”概念,系统挖掘、保护并弘扬革命时期的法治建设经验,包括规范组织架构、完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机制等,为当代法治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其中,通过加强地方立法、敦促发挥检察公益诉讼作用、建设“枫桥式人民法庭”等方式加强了红色法治文化遗址遗物保护;依托建立全国税收普法教育示范基地、融合红旗精神与“河南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绘制可视化河南“红色法治文化图”等方式,打造了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利用戏曲、歌剧、短剧等新形式开展红色法治文化宣传,创新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形式。

image1

——摘自《河南法治发展报告(2025)》

广东省:红色文献保护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

  讲述人民群众的红色故事,展现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广东省东莞市通过对东纵红色文献的系统收藏、研究和利用,将红色文化融入城市品牌建设,助力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方面,东莞加紧编制名城保护规划、认定和评定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整治修缮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完善保护管理措施。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方面,东莞公布了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增加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提高保护等级、整治修缮文物保护单位,增加非遗名录数量、提高非遗名录等级,同时,重点突出“林则徐虎门销鸦片”这一历史品牌。相关实践不仅保护了革命历史文献,也推动了红色教育、文旅融合和城市精神塑造。

图片7

——摘自《东莞文化发展报告(2023)》

浙江、山东与四川: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浙江横坎头村通过“红色+绿色+治理”的发展模式,整合资源推出红色研学路线,发展特色农业和数字旅游,实现村集体与村民收入“双提升”。山东沂蒙革命老区通过多主体协同、集中连片开发的方式,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四川安宁河流域则依托红色资源与自然、民族文化相结合,改善乡村环境,提振乡村发展活力。

  浙江省:

image

  对此,相关研究人员指出,对于红色旅游发展乡村振兴,一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二要系统集成,统筹发力。三要尊重规律,守正创新,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更要处理好“网红”和“常红”的关系、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处理好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的关系。

——摘自《中国共同富裕研究报告(2024)》

  山东省:

  沂蒙革命老区以沂蒙精神为发展主线,在夯实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坚持政府引导与龙头带动相结合,走出“多主体协同、集中连片开发、融合创新发展”的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之路。这也提示我们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要多管齐下,筑牢革命文物安全底线;要由政府搭台,多主体协同推进;要龙头带动,实施集中连片开发;要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促进融合创新发展。

71B1FE2E674C0D75F32F0AEF853A90AA

——摘自《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2)》

  四川省:

  依托安宁河流域丰富的红色资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温暖的气候条件、多姿的民族风情、悠远的古道文化等文旅资源,流域内“十三五”期间红色文旅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环境改善、经济发展、乡风文明、社会和谐,鼓舞了乡亲们的精气神,推动了安宁河流域乡村振兴。

——摘自《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

  红色旅游对于乡村振兴,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助力文化传承、改善乡村环境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也反哺红色旅游,对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起到了促进作用。
  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组织助力、村民积极参与等多主体协同合作策略,不断创新产品、营销方式、管理模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城市品牌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和城市精神塑造;将红色资源与自然、民族文化结合,提振乡村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