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研创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研究

提升研究报告出版质量 引领学术体系建设
来源:皮书研创与当代中国研究  作者:贺耀敏   发布时间:2018-08-23

  摘要:近年来,研究报告的出版已成为我国出版领域一个比较突出的增长点,也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研究报告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出版界共同面临的任务。业界要大力加强学术出版规范和学术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不断促进中国学术研究蓬勃发展,使中国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迈向世界前列,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关键词:研究报告 规范与提升 质量增长型

  一、研究报告助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今天,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这一点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中可以感受到。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的批量出版(以研究报告为代表)。截至目前,全国每年出版数千种研究报告。其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每年出版400种,人民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50种。显而易见,研究报告已经成为出版产品类型的一大重要分支。

  研究报告以其独特的研究方式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新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带领的研究团队给予“研究报告”一个很好的定义。按照《皮书手册》的定义:“研究报告是指由从事科研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撰写,基于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任何主题,旨在推广、传播、交流、利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结果,并提出有关行动建议的研究性文献。”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报告又可以分为学科动态型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型研究报告和实体研究型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大量地出现,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的繁荣。研究报告在其他国家出现得比较早,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成果,并且成为引领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产品。相对来说,研究报告在中国出现得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孕育而生,发展到现在也不过是30年的光景。但是,研究报告在中国的发展速度相当快,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重要成果。

  二、研究报告的大量出版是社会进步和学术繁荣的重要标志

       1.研究报告的大量出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来讲,研究报告的大量出版意义十分深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报告是社会诚信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各级组织撰写的研究报告还是个人主持撰写的研究报告,都是对社会某一方面发展的研究成果,也是真实记录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文本。研究报告的价值在于真实、诚信,它需要建立在大量数据分析基础之上,有历史和当期数据的支撑,这是社会诚信的重要标志。

  第二,研究报告是信息公开的重要标志。信息的占有和披露是研究报告公开发布的特殊魅力。读者对于研究报告的特别关注主要源于其本身具有的丰富的信息量。

  第三,研究报告是大众参与的重要指标。研究报告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容易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其吸引着大众对于某一问题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大众的参与度越高,研究报告的影响力就越大。比如,人民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便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关注度。一个大学研究机构撰写的研究报告,系统预测人民币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相对客观真实的价值,因此,得到了国际出版界对该报告的追捧。

  2.研究报告的大量出版是学术繁荣的重要标志

  从学术出版发展的角度来看,研究报告的出版意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报告是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研究报告越来越成为某一领域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度量着某一领域学术的深度,呈现着某一领域研究的状况,记录着某一领域学术的进步。例如,谢寿光社长所展示的陆学艺研究院主持的研究报告,是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社会阶层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国社会阶层变化的最重要的历史记录。

  第二,研究报告是学术团队建设的重要标志。绝大多数的研究报告都是学术团队研究的成果,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就是研究团队的组建和协同研究的创新,研究组织的构建越来越成为当今学术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途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学术组织上的突破和创新。这将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没有学术组织的创新和突破,很难有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

  近年来,各学术研究领域都会进行很多的创新。比如,教育部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是试图在科学研究上寻求一种组织创新。按照马克思的研究,劳动组织形式的创新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深刻分析了社会分工,分工即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组织创新必然会对社会生产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对于社会组织创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中的一流学科建设,要求研究人员更加关注学术组织创新,新兴的学术组织创新必将带来可期待的学术突破。

  第三,研究报告是学术繁荣的重要标志。研究报告已成为中国出版领域的新产品,它系统化地记载了中国学术发展变化的进程,也成为学术支撑出版繁荣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所以,研究报告是中国学术出版的一个亮点。

  三、研究报告的大量出现和快速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报告的大量出现是学术研究繁荣和学术出版繁荣的重要体现,研究报告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出版规模不断扩大,未来还会以各种形式出版。此外,更多领域、更多内容的研究报告即将呈现在大家面前。但是,研究报告的特色应更加突出和鲜明。

  谢寿光社长带领的研究团队首先提出并在出版中坚持实施的研究报告六大特色论,即:研究报告必须具备原创性、实证性、专业性、连续性、前沿性、时效性。这六大特色是衡量一份研究报告内容质量的重要标准。目前,中国的研究报告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1.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国家尚无研究报告的内容标准和质量标准,一些冠以研究报告之名的出版物内容松散,通篇没有学术逻辑和学术关联。对于这种现象,确实应引起研究机构和出版界的思考。

  2.缺少学术规范和学术标准

  目前,中国各类研究报告批量出版。但是,大多数研究报告的随意性很强,作者并未理解它的具体含义。因此,研究报告的质量值得怀疑。一些研究报告的作者自造了学术词汇,令人不知所云。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出版都是有资助的,此种质量标准和质量要求不明确的资助易使中国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要求下降,需要引起研究机构和出版界的高度关注。

  3.学术原创性不足

  大部分研究报告存在“炒冷饭”“做拼盘”的现象,学术价值不高。学术出版表面上的繁荣并没有推动问题的深化和解决,大多数研究报告所引用的数据或是不准确、不全面,或是不说明资料来源、参考文献,此类研究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值得质疑,也无法发挥资政的作用。

  4.违反写作规范和写作要求

  部分研究报告将严肃的学术研究变成了作者的喃喃自语,不遵守写作规范,充其量是个人的研究著作。此类研究报告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术性、准确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所以,研究机构和出版界要负起责任,自觉维护基本的写作规范和写作要求,不能随意降低标准和要求。

  四、时代呼唤学术界和出版界共同推动

  研究报告的“质量工程”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出版发展到了今天,应由数量的增长阶段转变为质量的提升阶段,质量的提升应成为未来促进研究报告良性发展的重要抓手。具体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强。

  1.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推动研究报告质量工程取得新突破

  第一,从研究报告的组合方式、整合方式上推进“质量工程”。研究报告的组合方式、整合方式是确保其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研究报告内容的确定、数据的搜集、成果的积累、报告的撰写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学术团队和一个持久的研究课题作为支撑。没有这方面的创新,谈论研究报告的质量提升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从研究报告的整体设计、顶层设计上推进“质量工程”。建议学术界和出版界推动研究报告撰写规范的形式,这方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做了很多贡献。谢寿光社长加强对研究报告的指导,使其成为中国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志,成为国际学术界认识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此外,谢寿光社长强调应大幅度减少随意性、不规范的研究报告,减少拼盘式、论文集式的研究报告。

  第三,鼓励出版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促进研究报告的“质量工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既是中国研究报告出版的重镇,又是中国研究报告质量工程的重要推动者。截至目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已经建立了研究报告撰写和出版的业界公认的基本标准。加强出版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借助一定的平台,让不同的研究报告能在相对稳定、相对权威的出版平台得以集中出版,有助于研究报告整体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加强学术引领作用,推动研究报告质量工程出现新格局

  第一,积极开展研究报告的“质量工程”需要学术界的高度认同。提高研究报告的整体质量需要学术界的共同努力。研究报告的质量关系到中国的学术品质、学术面貌、学术可信度。我们撰写和出版的研究报告,国内外读者相信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数据是可信赖的,不会持怀疑态度。学术界应推动研究报告的规模、内容、指标等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的制定,推动各类研究报告编写内容、编写水平和编写质量的提升,确保研究报告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成果形式,能够为海内外的学术界和读者所认可和接受。

  第二,积极促进研究报告的学术体系建设。首先,学术界应规范研究报告的研究对象。研究报告的突出特点是对某一个学术领域、某一个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的学术研究和回应,而不是学者个人兴趣的淋漓展现,这点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其次,学术界应规范研究报告的撰写范式,培养研究报告的撰写队伍,使之成为研究报告的新体系和新的组织形式。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谢寿光社长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到的原创性、时政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便是研究报告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体现原创性并不简单,需要数据资料的原创性、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原创性、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的原创性;体现实证性也不易实现,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来获取真实客观的数据,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严密分析,从而得出严谨的结论;体现专业性则需要通过专业的思维、专业的术语、专业的方法进行研究。

  第三,通过研究报告建立学术中国的窗口。研究报告已成为海外了解中国各方面情况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中国学术研究的平台和窗口,可以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地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知识生产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研究报告则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发展到今天,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种特色和风格的形成,是成熟的标志、实力的象征和自信的体现。研究报告可以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参考文献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第二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谢曙光:《皮书手册:写作、编辑出版与评价指南》(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本文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在第八届中国学术出版年会(2018)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贺耀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史、新闻出版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