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研创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研究

区域合作性皮书研创的合作机制建设探讨
来源:皮书研创与当代中国研究  作者:梁启东   发布时间:2018-09-05

  摘要:区域合作性皮书研创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将不同研创单位的科研能力实现聚合,使选题设计站位高、实际调查角度准、专题研究内容深、报告撰写思路清、皮书成果转化好,需要研创单位做好顶层设计。本文从思想认识、选题设计、队伍建设、学术交流、调查研究、成果转化六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区域合作性皮书研创的合作机制建设问题。
       关键词:区域合作性皮书  皮书研创  合作机制

       不同地域、不同省份的研创单位联合编撰皮书,是近年来皮书研创工作的一个重要趋势。东北地区的社会科学院从2006年开始研创“东北蓝皮书”,至今已出版12年。“东北蓝皮书”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大力开展调查研究,用数据说话,以分析预测见长,每年发布年度报告并且形成若干主题报告,得出了一系列成果。经过十多年的精心打造,“东北蓝皮书”已经成为一个资政平台,成为有关地区和部门了解东北区情的重要窗口,成为东北地区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党政决策咨询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载体。

  区域合作性皮书研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何聚合几家研创单位的科研能力,使选题设计站位高、实际调查角度准、专题研究内容深、报告撰写思路清、皮书成果转化好,需要研创单位做好顶层设计、管理好编撰队伍;还需要合作单位做好建设工作,解决如何获得其他地区的资料等问题。研创单位之间的紧密合作是编撰好皮书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区域合作性皮书研创的合作机制建设问题进行一些粗浅探讨。

  一、思想认识要保持一致

  区域合作性皮书研创需要各研创单位在理念上做好融合。作为新型智库建设的产品,皮书研创出版与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路径和机制高度契合。皮书研创水平日益成为智库建设的评价指标之一,成为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抓手和智库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皮书是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已成为当前新型智库建设的代表性产品。针对部分地方社会科学院对皮书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皮书定位不清、对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研创单位要促进皮书研创工作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提高皮书成果的学术地位。

  区域合作性皮书研创的融合,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理念上、观念上融合,达到思想认识上的高度一致。比如,某些合作单位不重视课题项目,从管理和人员配置上来说,就是完全无效和不合理的。它属于观念问题,也属于领导执行力问题。无论是高校系统,还是社科院系统,都会遇此瓶颈。例如,某单位进行皮书研创时会付出大量的经费和人力,但在其他单位主导时,却不付出任何人员精力和财力,这将降低工作效率。因此,若想取得研创成效,小到一个城市,大到一个省份,都应获得主办部门的理解、信任、支持,包括获得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二、选题设计要加强协调

  选题是皮书研创的前导性工作。皮书研创只有契合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发展问题,才能有所作为。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进行皮书研创,是皮书建设的主攻方向。区域合作性皮书研创的选题原则是贴近现实,把“两心一深”作为选题的标准,即抓住省委、省政府急切关注的重点问题,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抓住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按照“两心一深”的标准,皮书研创的选题的来源渠道有三个:第一个渠道是向省委、省政府领导询问;第二个渠道是有关部门和企业委托创作;第三个渠道是在社会调研中发现。重要的选题研究要跟踪进行,比如,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等。结合以上观点,只有保持选题的持续性和研究的针对性,才能提升皮书研创的社会价值。

  在选题中,必须重视协调工作。区域合作性皮书应解决区域发展问题。区域合作性皮书由多个单位、多个地区共同调研和撰写,但是,每个地区面临的现状却不一样。一方面,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程度不一致;另一方面,各地区领导的意图也不一致。应如何确定主题?此问题至关重要,选择一些共性问题,找出其共有规律,发现它们的共有症结,从理论和实践中提出指导性意见。选题设计的协调机制应该以“对标”和“联合”为主旨,应该考虑各方需求,不能单独做一个主题,不能单独考虑某一位皮书作者或研究倾向。

  三、研创队伍要稳定专业

  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形成一流的分析预测成果。因此,形成一支高素质、稳定的皮书研创队伍至关重要。应如何固定研创队伍?最重要的是拥有一个骨干圈子,由各自区域内顶尖的学者挂帅。挂帅者以自己丰厚的学术积累和宽广的研究视野,为蓝皮书的编撰提供核心思想,每年负责选题的设计、研究。骨干圈子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由此团队负责主要专题报告的编撰工作,以及总体报告的撰写。

  除此之外,研创团队在队伍建设上要抓两头。一方面,抓“老一点”的学者。经验丰富的学者能够为课题组带来动力。目前,“东北蓝皮书”各课题组都会以一两个相对固定的骨干为中心,具备总指挥、总协调员的性质,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成为课题的设计师。另一方面,抓“小一点”的学者。年轻的学者暂时无法承担大规模课题,但是,在皮书研创方面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经过锻炼可担当重任。同时,研创团队还需要考量如何安排学术骨干和学术新人的工作量,每个课题组的方案不同,但给予总协调人员一定的待遇和权限是毋庸置疑的。

  总而言之,研创队伍既有社科院专家学者的核心和骨干力量的鼎力相助,又有社会各界精英的积极参与,已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四、研创过程要持续交流

  学术交流是扩大皮书研创视野、提高皮书研创格局的重要途径。

  东北地区的社会科学院在加强多层次协调机制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东北地区每年定期举办农村发展论坛,论坛组织东北地区的社会科学院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进行联合研究,截至目前,已涌现出一批优秀成果。此外,东北地区的社会科学院构建的区域协调研究机制也已成型,每年定期举办系列研讨活动,效果明显。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学术交流协调机制的主体不仅包括社科院系统,还包括高校教师。多方参与,协调一致,为皮书的研创提供了重要舞台。

  五、调查研究要强化合作

  皮书研创要做“实”,研创单位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原创性是皮书发展的生命。把皮书打造成一个真正权威性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数据问题。社科院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数据采集能力的学术研究机构,应在增加第一手资料、在皮书内容中纳入实证性的社会调查两个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会使皮书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真实性。皮书研创要始终保持与服务对象的同步性,只有了解对象需求,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只有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智库产品,皮书的智库服务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因此,皮书研创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者队伍要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将研究视野聚焦现实,从实践中探索规律。

  区域合作性皮书研创的总报告的撰写无法由多个单位共同负责,它是以某一个单位的课题组为主导。东北地区社会科学院联合撰写会存在一个很难克服的问题——资料的获取。一般而言,为了获取足够的资料,在调研过程中,应由某一个省级单位为主导,其他相关单位积极配合。配合并不是在“口头”支持,而是需要付出财力和人力,积极参与调研。因此,调研机制至关重要,各单位要运用协商性质的调研方式,如召开省情通报会等研讨会积极参与调研。另外,产业经济、农村经济、农村发展、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等不同领域的学者,通过参与协调会议便可以了解全部课题的进程。东北地区社会科学院每年都会组织皮书作者进行多次调研,特别是跨地域的调研可以让作者了解国家的政策,了解省情和社会热点问题,把握经济社会形势变化的特征,进而确定研究的重点。

  六、皮书成果要注重转化

  皮书作为高端智库成果,如何通过出版发行,形成思想上的启迪效应、理论上的指导效应、决策上的咨询效应和工作上的推动效应?关键在于要更好地转化成果。优质内容是提高皮书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但内容仅是获得影响力的第一道工序,对皮书的观点和思想进行推介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要坚持研以致用,积极促进皮书成果的转化。一部成功的皮书能够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产品进入决策,是皮书这一智库成果存在的根本价值。皮书要在政策阐释与战略预测中寻找最佳结合点,在注重服务性的同时突出思想性,在注重解释力的同时彰显引导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和有力的理论支撑。

  “东北蓝皮书”重视皮书的新闻发布和成果转化机制建设。课题组在皮书出版后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总报告、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发布。发布会的声势比较大,数十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蓝皮书进行报道,转发皮书的主要观点,扩大皮书成果的社会影响力。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地方党委政府转送过皮书或输送过相关的报告。在自媒体方面,课题组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博客积极宣传蓝皮书相关内容,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成果转化中,课题组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构建“当下中国”的话语体系,以此讲好“地方故事”;还要善于提炼“当下中国”的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提升皮书成果的影响力。

      (本文根据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在第十八次全国皮书年会(2017)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梁启东,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人文地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宏观经济、东北振兴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