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图书馆如何迎接“无接触阅读”时代的到来

来源:社科数托邦 发布时间:2020-06-20

  吴才唤(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

  “数字阅读”作为“浅阅读”“快餐阅读”的代名词曾经遭到过“群殴”。然而,在今年这个守望相助的时节,我们越来越感到数字阅读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即时、安全和高效的好处。如果我们还对数字阅读心存“敌意”,把它与传统纸本阅读“对立”的话,那么数字阅读在提高阅读效率、促进阅读推广和推进全民阅读方面的好处会大打折扣。

  “快餐阅读”并没有“过错”。“快餐”的出现和盛行,是人们快节奏生活所致。就像铜板的两面,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经济社会的进步,但必然以牺牲个体“闲情逸致”为代价。人们需要“碎片化”的所谓“浅阅读”,也需要看似“慢条斯理”的深层次阅读。

  其实,“浅”和“深”、“快”和“慢”,都是相对、辩证的。就像传统纸本阅读有“一目十行”“跳跃式”的随心随意一样,“快速”“碎片化”的数字阅读同样拥有充满激情的思考。由于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的出现,会有一些不真实、不健康的信息干扰我们的视线,克服数字阅读的这些不足关键在于鉴别是非、辨明真假,这要求读者平时有意识地培养信息检索和甄别能力,练就信息免“疫”的真功夫。

  从发布者的角度来看,要求数字出版者切实把控选稿、编辑、发布的各个环节,并与传统纸质出版形成快速、高效、联动的发行机制。

  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认为,图书馆是将图书内容传播到人们意识之中的一种社会装置。20世纪80年代,中国图书馆学家宓浩、黄纯元在谢拉“社会认识论”基础上提出“知识交流说”。他们认为,图书馆是人体器官直接交流以外社会间接交流的一种有效工具。在现阶段,图书馆为公众除了提供纸本、数字等显性知识(文献),从事间接知识交流服务之外,更多、更重要的是满足公众隐性知识交流和对共享空间服务的需要。

  上海图书馆东馆在功能上将打造成为一个激扬智慧、交流创新、共享包容的“知识交流共同体”就是很好的例证。无论图书馆的呈现方式、服务形态如何变化,图书馆的本质不会变。我们在设计和开展相关活动时必须谨记这一点。因此,我们每年开展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图书馆作为一个“有机体”在保存、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上的本质功能。

  另外,图书馆最有条件保障公众的信息机会均等权利,从信息知识角度维护社会公正。信息公平原则已经普遍写进了各国图书馆行业宣言。在信息资源获取高度便捷的今天,图书馆应在“雪中送炭”上多下功夫。无疑,因为贫穷、疾病,弱势群体在阅读书报刊和享有数字信息机会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

  另外,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信息贫富不均的问题也会摆在我们眼前。因为普遍性、广泛性和易接触的特征,经过这次疫情,数字阅读在保障信息公平方面显示了一定的优势,值得我们提倡。

  由此次疫情催生的“无接触”方式必将成为另一种工作、生活形态而长期存在,阅读也不例外。“无接触阅读”如何实现?

  第一,推广在线数字阅读。原则上,实现在线数字阅读只要数字资源、网络和终端三个要素即可。目前,由于移动互联高效、快捷的特征,5G移动网络和整合了各种VR、AR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已经走上数字阅读的“前台”。过去,移动终端由于损害视力、格式限制、批注不便和单机下载不及时等缺陷广受批评。但现在,这些缺陷基本得到解决。新一代移动终端在携带方便性、功能齐全性、阅读趣味性上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另外,移动终端在满足读者“无接触式”需要、“避免交叉感染”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将与传统纸本文献一起成为读者的另一个新的选择。推广数字阅读的根本不在网络和终端,而在提供可靠的、及时的、真正契合读者需要的数字资源。这不仅需要图书馆从业者的努力,更需要数字资源提供商基于“用户至上”理念,不断适应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数字阅读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在内容上更需要短小但精悍、浅显明了但一语中的的数字文献,以适应新一代阅读者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这要求数字文献作者、出版者、图书馆员共同发力。

  第二,探索“零接触”服务方式。疫情促进了生鲜配送行业的大发展,“零接触”配送满足了人们特殊时期的物质需求。目前,也有实体书店加大图书配送力度,采取提供无接触式服务的形式,以应对销售下滑的压力,客观上促进了公众文化消费、拉动了大众就业。从长期来看,图书馆侧重服务弱势群体的趋势不会变。图书馆在政府推进诸如“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大背景下,利用“通借通还”的基础功能,可以探索向弱势群体倾斜的“非接触式”实体图书配送服务方式,共同迎接“无接触阅读”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