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汽车报网作者:发布时间:2025-08-12
近期,我在《中国汽车报》上刊发的《构建全产业自信 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稳健前行》一文,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认可和积极反馈,令我深感欣慰。在我看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征程中,中国汽车工业在构建全产业自信的同时,更需坚定不移地遵循资源禀赋与因地制宜的能源消费原则,致力于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道路上贡献力量,与各方携手前行。
我所强调的携手,指的是深度融合、协同合作及互通互融。正如汽车是由数万个零部件组合而成,现代科技创新孕育的各项新技术,也应相互融合、彼此促进,而非彼此排斥、相互拒之。因此,对于醇电、气电、醇氢等汽车技术的融合应用,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其可能性?这些技术的融合,是否真的如想象中那般难以实现?
本世纪初,我从工作岗位退休后,受几位老同志影响,对甲醇燃料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历史、技术架构及发展趋势产生浓厚兴趣。山西省在甲醇燃料应用方面的积极探索,以及吉利汽车率先投身于该领域的创新研发,给予我诸多启示,使我成为当时甲醇汽车与甲醇燃料推广应用的“发烧友”。
2008年,工信部正式组织开展甲醇汽车试点工作,我被推荐担任甲醇汽车试点工作专家组组长。2018年,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对开展甲醇汽车试点工作的10座城市进行验收。随后,根据国务院批示,甲醇汽车试点工作专家组正式起草《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甲醇汽车应用的指导意见》(后由工信部等8部委正式下发)。文件中对我国发展甲醇汽车给予如下期待和肯定:“保持我国甲醇汽车及相关产业在产品、技术及专用装备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加快能源多元化和清洁能源汽车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在关于加快甲醇汽车制造体系建设的要求中,《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甲醇混合动力汽车、甲醇增程式电动汽车、甲醇燃料电池汽车。加快甲醇汽车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从现在的视角来看,这一提议极具前瞻性。更令人自豪的是,中国车企已成功实现上述三类车型的商品化,并开启规模化应用。
此外,《指导意见》还明确能源多元化和甲醇汽车电动化融合发展的目标,鼓励企业发展甲醇混合动力汽车、甲醇增程式电动汽车、甲醇燃料电池汽车。细观之下,这些车型无一不采用低碳清洁燃料,且均离不开电动技术的支撑。特别是甲醇燃料电池汽车,它不仅是甲醇燃料与电化学反应的完美结合,更是氢能技术应用领域的一次重要拓展和延伸。
从那时起,我国政府在推动甲醇汽车发展的过程中,就一直坚持醇电融合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同时,在鼓励电动汽车发展的过程中,也从未忽视混合动力与增程技术的应用。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当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迅速构建起保障体系的,正是增程技术与混动技术。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这一核心思路始终贯穿其中。
过去,我多次表达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见解的认同。他提出应拆除能源体系中的一堵堵“围墙”,促进各类能源深度融合,共同承担起减排降碳的重任。既然能源领域能够通过融合协同推进绿色转型,那么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是汽车行业实现这一目标就真的很难吗?全面停止燃油车生产和销售的主张,其科学性符合中国资源禀赋的现实吗?在我看来,仍有待商榷。
当前,作为全球汽车工业制造大国,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能源、产品以及消费市场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为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国汽车产业必须深耕内功,紧密结合实际,加速转型升级进程,推动能源结构多元化发展,通过醇电融合、油电混合、气电互补以及醇氢协同等多条路径,以应对市场挑战,引领汽车产业绿色未来。
(作者何光远系原机械工业部部长,现任工信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010-5936726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