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 | 注册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摘要
  • 关键词
  • 中国分类

专家解读

沈逸:抗击新冠病毒离不开网络空间治理的有效创新

来源:中国网作者:发布时间:2020-02-10

  沈逸 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

  2020年伊始,不期而至的新冠病毒,无形中成为了一场检验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压力测试”。相比2003年的非典,在2020年抗击新冠病毒,离不开网络空间治理的有效创新。已有的实践、当前的态势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将持续证明,真正贯彻落实网信事业造福人民的理念,真正贯彻落实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构想,切实推进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才能真正赢得抗击新冠病毒的最终胜利。

  如何在抗击新冠病毒的过程中,应对来自网络空间的复杂信息的冲击和挑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些信息构成复杂:有的是无法通过网络文本直接判断真假的利益需求,有的是与技术术语混杂的关于新冠病毒的各种说法,有的是可以唤起情感共鸣乃至激烈宣泄的特殊文本。它们可以被看做是与新冠病毒相关的流言、谣言乃至纯粹的有害信息。如何有效实现精准治理,构成了此次抗击新冠病毒工作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与2003年抗击非典有显著不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相比2003年,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长足进步和发展,让此次抗击新冠病毒的实践发生在一个存在重大差异的环境中:

  从客观的统计数据看,截止2003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为7950万,其中拨号上网用户数为4916万,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不足总数的10%。而到了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是8.54亿,手机网民规模是8.47亿,网民规模总体增长超过10倍,手机网民总数增长超过100倍。在应用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民的信息获取以及行为特征,都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诸如抗击新冠病毒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既提出了全面的挑战,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有效的治理如果供给不足,就会让流言、谣言乃至有害信息,获得巨大的动能与空间。

  从作为主体的人,以及由人构成的中国社会结构而言,也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迫切希望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与生命安全相关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此次的新冠病毒,无疑处于人民核心关切的核心区域。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民对这种核心关切自然有更高的心理预期,对治理体系,也自然会有更加严格的要求。某些“惯性”的做法,或许曾经是可以接受的,而到了现在,不仅变得无法接受,而且成为了流言、谣言乃至有害信息传播的催化剂,其本身也因此成为了首先需要被有效治理的对象。

  互联网高速发展,以及在中国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呈现深度嵌套。这种嵌套,在抗击此次新冠病毒的过程中,形成了三个非常显著的新特点:

  第一,高速传递以及个性化加工信息的门槛持续降低,网民借助新媒体平台表达不满与情绪共鸣的能力因此显著提升。抗击新冠病毒核心区域的主要领导人的言行举止,无论是口罩佩戴是否恰当,又或者是文本内容与话语表达方式是否正确,都持续暴露在以亿为单位计算的网民的聚光灯下,近似接受显微镜的检验。这构建了一个容错率非常低的严格环境,对治理体系的网络素养和能力提出了全面的挑战。

  第二,网民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预期,提出了网上与网下治理如何形成有效“闭环”的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网民来说,遇到了问题,诉诸“万能的朋友圈”,也就是在网上公开表达治理诉求,并进行跨地域的在线互动,成为了一种常态。于是,在抗击武汉新冠病毒的过程中,人们看到了大量的病患或者利益相关方,在社交媒体上直接表达对医疗资源的需求,近似实时地对现场态势进行直播;同时,社交媒体赋予网民全球范围的组织动员能力,关心抗击疫情的网民,可以自行组织资源,但同时对相关治理体系的对接、协调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第三,网民对真相的追求,以及对治理效果的需求,客观上构成了巨大的动力,推进治理体系从“单一内容管理”向有规划的动态行动能力体系转变。从已有的实践看,抗击新冠病毒是否取得成效,日趋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其话语和行动均围绕这一点展开。能够有效满足此类预期的治理创新,典型的如媒体架设在火神山施工现场的直播点,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过600万,网民甚至已经为每部工作的挖掘机起了昵称,然后通过评论进行交流。这种现象级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网络治理的前行方向。如果只是单纯的将信息公开,但不能辅之以解决问题的行动,其效果将可能呈现显著的边际递减;如果是有效的行动性信息,如实时展示的建设场景,带来的自激励效果可能超越传统的认知,塑造某种现象级的新存在。

  就与抗击新冠病毒相关的内容治理而言,遵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19日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讲话的精神,大致需要解决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特定内容信息的有效识别、个性化回应以及精准回应的问题。换言之,网络要发挥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网络空间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微博就涉及此次新冠病毒相关“谣言”处置问题刊发专文,从法律专业的角度进行了精准的阐释,应该对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在“4•19”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等,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当下的世界,全球网络空间充满了各种形式的博弈和较量,在抗击新冠病毒的过程中,基于敌意的谣言从来都不曾缺席,坚定、精准、有效的回应这种攻击,一方面需要做好手上的事情,解决“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地作为,构建一套更加有效、精准和智能化的治理体系。

  第三,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在“4•19”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筑牢网络安全防线,要坚持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相统一。无论是网络技术本身的特性,还是作为国家治理体系至关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都需要贯彻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的宗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内容的有效治理,精准的吻合人民的需求这一基线。

  总的来看,不期而至的新冠病毒抗击战,是一场典型的遭遇战,而在网络空间治理中实现有效的创新,才能保障赢得这场艰巨斗争的最终胜利。(责任编辑:唐华)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