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 | 注册
热点资讯

以改革创新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报作者:江西省赣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赖木生 发布时间:2022-07-20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社会保障和做好困难群众保障关爱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新时代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社会救助是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江西省赣州市民政系统认真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兜底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发展形势,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让救助制度体系更加适应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求。

  牢牢把握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

  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实现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密实牢靠,总体适应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新时期社会救助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出发,深入研究社会救助工作的本质特征,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

  提高政治判断力,深入理解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过程中,要始终秉持改革服务于民的价值取向,千方百计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短板弱项在哪里,改革的着力点就抓什么、推进什么,时刻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重视改革惠及于民的工作理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纾群众之所困,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履行好民生兜底保障的职责使命。

  提高政治领悟力,精准把握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迈进,要准确把握社会救助事业发展规律,从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角度更好地救助困难群众。在对象精准认定上,除了低保、特困供养对象之外,要重点关注低保边缘和支出型困难家庭,使不漏、不错成为常态;在救助政策设计上,除了基本物质保障之外,要更加注重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重大事件等救助中,抓住短板弱项和关键环节,确保不发生冲击道德底线的事件。

  提高政治执行力,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的部署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社会救助是一项兜底性制度安排,我们必须牢记“一个也不能掉队”讲担当、讲执行,围绕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下功夫、出实招。要锚定目标,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区域统筹、资源统筹,加快形成系统全面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要增强执行力度,把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贯穿日常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改革创新中开启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社会救助的功能定位从消除生存型贫困转向减少生活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工作理念,“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将民生保障网织得越来越密实,把民生答卷书写得越来越精彩。

  以辩证思维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必须加强政策制定、措施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衔接,才能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智慧赋能的整体合力。创新改革永无止境,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赋予改革新的内涵,而不能把过去的做法绝对化、教条化,要通过不断创新持续增强社会救助的发展动力;以辩证思维检验改革成效,改革应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得失的根本标准,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织密社会救助网络上深入推进,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加快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建设,实现常态监测、快速预警、精准救助;保持过渡期内社会救助兜底政策总体稳定,扫除救助盲区,畅通求助、救助渠道,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根据具体困难类型、程度和特点,确保老弱病残幼等特殊群体生活基本保障底线织得更加密实牢靠,帮助有专项救助需求的群体获得发展机会、提升发展能力,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

  在完善社会救助方式上精准施策,以创新服务提质量、增效率。以数字赋能为支撑,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不出门、不求人、不见面经办;以“党建+社会救助”为手段,完善主动发现机制,简化优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的及时性;以“物质+服务”为牵引,加快形成社会救助服务需求多元、供给多元格局;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应用,打造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