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专家论述

传播心理学视域下微信“晒自拍”行为研究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汪雅倩 发布时间:2016-11-16
(一)自媒体时代的自我释放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普罗大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发声口,人们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使人人参与传播、发布信息、分享信息成为可能。网络用户成为自媒体传播的主体。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大众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人们开始主动发布信息,其中越来越多的用户发出了自拍照,主动晒出自己,从而获得自我需求的满足和社交互动的满足。受众对自我的解放与媒体的革新息息相关。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本身的变革对受众的认知、态度、行为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微信时代的到来,把受众从海量信息的轰炸中拉回到私密的个人空间。人们不再被推送、被通知、被动接收各种信息,转而进入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在微信中,用户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隐私权和表达欲。用户可以自主地选择关注新闻信息,发布的信息也只有好友才能看到。这些功能、特性仿佛给用户提供了一层自由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保护膜,用户可以自由地发布、分享任何信息。在自媒体时代,受众自己成了传播、接收信息的主人,受众的表达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媒介本身作为一种隐喻,暗示了受众自我表达、互动分享的能力。因此,微信中“晒自拍”的行为,不仅是用户自身的表达,还是自媒体时代的新媒介本身对受众认知、态度、行为等产生影响的外在表现。一张公开发布的自拍照是主体的一次自我表达,主体在这一表达中展示着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和自主性。他们可以有意控制和塑造自己的形象,筛选自己的生活场景,展示自己想要被人了解的一面。
(二)微信自我展示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该理论把受众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来使用,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使用与满足”研究打破了以往的传者视角,从受者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简言之,“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的是,受众通过使用媒介中提供的信息来得到满足。
  在微信传播时代,用户使用微信除了获取信息外,实时对话、摇一摇、微信支付等都是通过微信的使用得到满足的。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不再只是使用媒介提供给用户的信息,而是在使用媒介提供信息的同时也使用媒介本身,用麦克卢汉的话说,媒介即讯息。由于受众对微信使用范围的扩展,微信对受众的满足形态也有了新的延伸、微信拓宽了用户使用的范畴,丰富了用户满足的空间。
  从微信的使用情况来看,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在微信中“晒自拍”,“晒自拍”只是一部分微信用户的选择。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媒介,用户选择使用它必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对话的使用是为了满足交流的需求;公众号的订阅使用是为了满足获取信息的需求;朋友圈的使用是为了获取信息、分享互动的需求。而“晒自拍”的行为则包含在朋友圈的使用中,也是为了分享互动的需求,更准确地说,“晒自拍”是为了展示自我、获得回应、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一种需求。
(三)微信中强关系的双重作用
  从人际传播的角度来说,微博是一种弱关系应用,而微信则是一种强关系应用。马克·格兰诺维特指出,强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关系很铁”。微信是基于手机通信录直接建立与联系人链接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最基本的就是手机通信录上的人。微信群的加入,也需要有共同的朋友,认识的人把你拉进一个群。即便是搜索添加的好友,前提是你知道对方的微信号或手机号,都不是随意添加到的陌生人。从某种程度上看,微信可以理解为“熟人社会”,就像朋友圈,是朋友才会聚在同一个圈子里。因此,微信中的好友大多数都是认识的人。
  相互熟悉的人之间更容易产生好奇、关心和互动心理,且时间跨度也比不熟识的人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想要知道以前认识的他、她现在过得怎么样,每天的生活如何。对陌生人的好奇和关注一般只限于刚开始的短暂时间,而对熟悉的人的关注则更加持久。同时,在以弱关系为主的情境中,用户发布的信息尤其是关于自身的信息很难得到不熟识的网友的关注和回应。拿微博来说,微博是以弱关系为主的应用平台,用户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心情时,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图文结合都很少会获得不熟识的网友的回应,点赞、评论、转发的往往都是互相关注、有所了解的熟人。而对于微信来说,在强关系的作用下,用户会产生向朋友分享自我、展示自我的倾向,因为获得回应的比率较大;同样受强关系的影响,看到朋友分享自拍的用户,考虑到维持关系的需要,会产生为朋友点赞、评论的倾向。在微信这种强关系的双重作用下,似乎形成了一种无限循环。倾向于“晒自拍”的人会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回应(包括点赞、评论),进而越来越倾向于“晒自拍”,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四)微信中“主我”“客我”的相互作用
  米德认为,人本身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方面,即“主我”和“客我”,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构成完整的自我。从实质上说,自我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借助于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而不断进行下去。准确地说,“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其他人的态度构成了有组织的“客我”,然后,一个人就作为“主我”对这种“客我”做出反应。
  “客我”作为共同体所有成员对个体的要求,在个体要融入共同体时,“客我”的地位就会上升;而当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时,“主我”的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微信作为社会媒体化和媒体社会化的产物,集聚了众多追求社交、参会互动的朋友们,从强关系理论中可知,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是一群拥有一定共同背景、爱好或者需求的人。在微信朋友圈这个共同体中,个体用户要融入进去,就得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包括分享、文字、图片都可能被其他成员看到,此时个体的态度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晒自拍”行为就是用户“主我”“客我”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和结果。“晒自拍”的动机有很多,如自我展示、赢得赞赏、分享心情、搞怪幽默等,但其情境都处于微信朋友圈中。不管是什么样的心态,都有着融入朋友圈的共同倾向。个体融入朋友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直接,另一种是被动间接。“晒自拍”则属于后者,即个体通过自己的微信账号主动发布个人自拍图片。在“晒自拍”之前,个体会进行思考和选择,并不是所有的自拍都会晒出来,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主我”“客我”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形成自我的社会化过程。挑选自拍照片时,个体会考虑他人会对这张照片产生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采取所有这些有组织的态度的过程,使个体获得了“客我”,而这种“客我”就是个体所察觉到的自我。个体可以由于其他成员对他的要求,而做出相应的行为。这种要求对于个体来说就是直接存在于他的意识之中的自我。此时,个体具有了其他成员的态度,他既知道他们要做什么,也知道他的任何一种行为将会产生什么结果,而且,他还对这种情境负有责任。因此,正是这些有组织的态度的在场,构成了个体作为一个“主我”正在对其做出反应的“客我”。如果个体预想的他人态度与个体想要达到的效果相吻合,那么个体挑选该自拍照片的概率就会提高。可见,一种自拍被晒出来,并不是简单地点击发布即可,而是经历了个体“主我”“客我”的一系列作用、影响才发生的。
  “主我”个性不定、寻求独立,“客我”循规蹈矩、维稳求同。在自我的产生、个体主动融入共同体的过程中,个体要依据他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动,也就是库利所说的“镜中我”。他人的态度和反应对个体来说就像一面镜子,个体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更好地认知自我、改善自我,从而更好地融入群体中。当个体的判断与他人的反应产生偏差时,个体就会吸取经验,调整自己的行为。微信中“晒自拍”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用户的某些自拍获得的好友反馈不理想时,用户下次就会避免晒这种类型的自拍照。这种自我调整也是通过“主我”对“客我”的反映完成的。
 

相关图书更多

中国三农网络舆情报告(2023)

区域传媒生态结构优化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视听年鉴(2022)

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及其矫...

相关作者更多

唐绪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电话:010-59367265| E-mail:database@ssap.cn| QQ:2475522410|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