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专家论述

中国新媒体发展对策建议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黄楚新 刁金星 发布时间:2018-09-19

  新媒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劣质内容泛滥、版权纷争、技术风险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流量为王的思维,提升新媒体叙事与视频化的能力,让内容的良币价值回归。在平台赋能和技术驱动之下,新媒体的智能化发展已成为趋势。

  (一)内容为王,新媒体叙事与视频化能力需要提升

  2017年,内容平台蓬勃发展,海量内容供给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使得劣质信息泛滥。网络监管收紧,舆论质疑爆发,新媒体“流量为王”的思维需要转变,内容良币价值的回归应当成为共识。

  内容平台竞争激烈,为争夺流量红利,劣质低俗内容泛滥,用户对内容质量的忍耐已经接近极限。曾凭借算法分发成为内容平台“新贵”的今日头条,通过个性化推荐改变了用户获取内容的方式,智能分发的信息量满足了用户的内容需求。但是,这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茧房”的问题,忽视所分发内容的质量,仅仅根据用户兴趣来分发,已经招致用户反感。作为社交媒体平台的微博,依靠渠道下沉、网红电商、战略合作等策略推进了商业化发展,往昔的“公共舆论场”已经变成在线交易“商场”,频繁出现的广告和垃圾营销挤压优质内容的空间。微博为吸引流量,低俗炒作之风的盛行,影响内容生态的健康发展。在视频行业领域内,直播和短视频的迅速发展已为其赢得大量网民的关注,网络平台相关的资金及政策支持,业已吸引着大量的创作者进入到该领域。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绿色的”,有限的资源必然会引发激烈的竞争,同时,黄暴、低俗内容不断传播,甚至出现违背公序的不良内容。因此,提高内容质量已迫在眉睫。

  在这个时代,亚文化流行、网生词入侵,审美偏好形成、阅听品味分化,内容需要新叙事表达。新媒体用户的行为习惯在改变,在移动碎片化的时间里信息获取呈现视频化趋势。当用户的诉求提升,内容的良币价值回归,只有提升新媒体的叙事与视频化能力,才能守住阵地。

  现今,表达的流行性逐渐为人所接受,在新媒体内容领域新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方式正在涌入。新时代的网络以谐音、缩写等方式创造出新生词汇,并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使用,使用中,这些新式表达逐渐被大众化、媒体化,并且获得了用户的认可。年轻群体中有81.5%接受这些词至少一部分媒体化,超过一半的老年群体认可其中一些出现于资讯内容中。幽默的文字表达成为众多用户的审美偏好。根据腾讯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用户对不同类型内容的文风偏好中,幽默式表达占据优势。58.5%的自媒体读者偏好幽默的、调侃的文风,44.2%的用户期待在新闻资讯内容中看到幽默式的表达。

  随着VR/AR、直播等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内容产品的载体得以发展,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生产样态进入新媒体传播生态。2016年,快速发展的直播和短视频成为新媒体的主流内容。2017年,直播热度有所减退,趋向健康稳定的发展,短视频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同时,新媒体的内容表达呈现视频化特征,同时,用户的信息获取也呈现出视频化的发展趋势。因此,运镜能力(在网络环境中镜头运用能力)成为增强品质、提高用户黏性的必备技能。

  (二)平台赋能,连接内容、用户、消费三方通道

  新媒体的渠道连接着内容与用户。在以往,它是内容到达受众的唯一通道,用户更多的是扮演内容消费者的角色,作为内容生产者的则寥寥无几。而现在,由于平台赋能的存在,渠道已成为连接新媒体用户、内容、消费的有效通道和多元路径。同时,用户之间开始连接,同一平台实现了内容的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平台赋能,激发用户活力,推动内容发展,整合内容与用户资源的平台也正朝着集中化的方向发展。

  平台与用户形成共生关系。从平台角度看,平台的资金扶持、政策支持促进用户创作水平的提高,智能算法的精准分发对内容生产进行有效辅助,这不仅使用户充满活力,同时也促使内容生产者在面向用户消费需求时,有精准化生产的动力。从用户角度看,扮演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双重角色的用户,动力十足地生产和消费,不断充实平台,提升平台竞争力。智能分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助力平台清楚地描述用户数字画像,帮助创作者完成符合用户需求的精细化生产。平台的场景匹配和工具能力,使得内容生产者可以进行面向场景化的定制化服务。平台的赋能,成为用户入局能容生产的强大动力。

  平台通过支持原创、优先推广等方式,激发生产者创作动力,推动优质原创内容的生产。无论是今日头条的“千人百万粉计划”还是腾讯的“芒种计划2.0”,抑或阿里巴巴的大鱼计划,无一不是在扶持原创,提升内容的品质与价值。一方面,平台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扶持原创内容生产;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内容变现多方促进内容的可持续化生产。

  在新媒体的发展进程中,热门领域迅速崛起,同质化平台日益增多,中小平台的生存发展面临挑战。拥有强劲资金实力的平台或巨头会收购、并购其他中小平台,平台的发展呈现集中化趋势。在“马太效应”之下,BAT主导着平台的集中发展。2016年,百度已经上线百家号,旨在为内容生产者提供一个内容发布、变现和粉丝管理的平台。2017年11月,百度又推出专业短视频聚合平台“百度好看”。在此前,百度已经投资了包括人人视频、MCN机构何仙姑等在内的一大批短视频内容生产方。阿里巴巴的“大文娱板块”囊括了影视、游戏、音乐、文学、视频等多个领域。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全资收购大麦网。自有电商平台沉积,加上UC、高德地图、企业微博等端口导流,阿里巴巴的平台布局日趋完善。腾讯的微信、QQ、腾讯视频、企鹅号等产品也是其平台化运作的重点。在平台集中化趋势中,拥有技术与用户基础的新媒体公司,将成为更多平台的拥有者。

  (三)技术驱动,人机协同推进新媒体智能化发展

  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新媒体引入智能化时代,人与机器博弈共生。智能机器的进化正在解放人的双手,提升着信息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而在创造性生产和创意挖掘这些高维的领域内,人的价值得到彰显。在技术驱动下,人机协同实现融合创新,推动着新媒体朝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化技术促使新媒体内容各环节的升级。在内容生产方面,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底层支撑。在技术驱动下,“策划选题—采集信息—加工信息”的流程得以优化升级。传感器、物联网的应用,使数据采集实现了全方面、立体化,智能翻译与语音识别也逐步拓展着数据源。信息自动抓取与初步过滤技术、机器人采访,在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也在延伸着媒体人的信息抵达范围。机器人写作、数据型新闻、智能图像加工视频,使信息产品生产更加精确。在信息分发方面,算法型分发在倚重人工编辑的媒体型分发和依托社交链传播的关系型分发中脱颖而出,正在成为新潮流。凭借对海量信息价值的重新评估和有效适配,个性化分发平台迅速在市场站稳脚跟。

  人机协同,智能化产品样态逐渐丰富。2017年,新华社通过推出的《360度全景呈现:聚焦十九大世界瞩目》节目,利用VR技术扩展了新闻产品的呈现视角,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十九大。另一款产品H5,利用全息技术,搭建了人民大会堂实景3D模型,用户只需要摇晃手机即可全方位感受十九大的会场,同时,还可用该产品收听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声语音,用户接收信息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进一步增强。智能算法帮助人们完成数据化的工作,个性化推荐实现信息的准确匹配。同年,百度提出以人工智能为驱动,采用“搜索+推荐”双引擎信息发布方式,助力用户精准高效获取信息。

  智能化技术助力信息生产与分发,推动新媒体的发展。在享受智能机器与技术带来的红利之时,应时刻警惕人自身对算法、机器的滥用,务必将智能机器的发展紧握于人类之手。在智能化的媒体时代,人的价值更值得坚守。专业媒体人必须随时保持判断力与观察力,在理解、应用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内容,并充分利用机器,同时,在产品中注入专属于人类的情感、温度,以完成更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与信息创作。

——摘自《中国商务中心区发展报告No.4(2018)

相关图书更多

中国三农网络舆情报告(2023)

近现当代传媒与澳港台文学经验

河北传媒发展报告(2022)

建设性新闻实践:欧美案例

相关作者更多

唐绪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电话:010-59367265| E-mail:database@ssap.cn| QQ:2475522410|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