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专家论述

新媒体低俗化的关键致因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李楠 李秋华 发布时间:2019-01-03

  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演进和新媒体形式的更趋多样,新媒体低俗化日益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而新媒体在内容、语言与文化三重层面所呈现的低俗化表征,正是其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现实体现。新媒体低俗化外在表征与多元形态的背后,隐藏着诱发其滋生的深层动因与多重缘由,归纳而言,主要在于新媒体经济内蕴的三种价值性失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失衡,用户内容创造与用户自律的失衡,网络的个体表达与价值理念的失衡。

  (一)新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失衡

  新媒体技术的日新发展和产品形态的多元化,催生并促成了新媒体平台盈利模式的多样化,如有偿下载、付费阅读、参与打赏等,也使得其营收与利润的获取有了更多的实现路径。然而究其实质,新媒体经济效益的取得必需以用户需求的满足为实现前提,因而,洞察用户需求,准确捕捉用户的碎片化和个性化需要,成为新媒体获利和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用户借由其对信息内容的“关注”“点击”“下载”“互动”等,对新媒体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新媒体内容的价值变现和平台的增值服务等,也与用户资源的集聚和用户数据的挖掘息息相关。用户在新媒体平台停留的时间越久,对新媒体产品的使用频度越高,则会对新媒体产生的价值越大,也会越有利于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高黏度的用户也会更主动地参与新媒体平台内容的生产与智慧贡献,更积极地与新媒体组织发起的各类市场及营销活动进行互动和再传播。因而,用户规模大和用户黏度高的新媒体平台,往往会在市场竞争和经济创收方面占据有利位置,获取更多盈利空间和机会,而要赢得用户并获取经济效益,首要是先了解并满足用户需求。

  新媒体组织和平台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立命之本,但对用户需求的过度关注而引发的“跪舔式迎合”,则是对新媒体社会效益的忽视。经济效益的获取无可厚非,但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舍弃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进而造成其社会效益的缺失,使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偏离,甚至严重失衡,则背离于新媒体组织和行业的良序发展。用户需求是多维度的,也并非是全然合理的;理性与良性需求的满足,应作为新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的基础与突破口。部分新媒体企业,对用户需求不加区分,片面和过度迎合用户的低级趣味和需求,而走向低俗化的前行方向,加之更多新媒体的持续发酵与多向扩散,必然导致更大的社会危害,对新媒体平台和行业的未来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而,“以用户为中心”必然成为新媒体行业实践的核心要义,但在实践中对用户需求的不加选择与区分,意味着其价值理念与导向的偏差,必然导致对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获取呈现失衡状态,显然,这种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并助长了新媒体低俗化的发展倾向。

  (二)自主性的用户内容生产与用户自律的失衡

  对于新媒体而言,自主性、多元化的用户内容生产与创造,是其重要的价值来源和发展特色。新媒体平台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激发用户参与多样化的内容创造与智慧贡献,如资讯类产品的互动评论、社区类产品“割韭菜式”的话题活动管理、问答类产品对优质“答主”的激励支持等,并以此来吸引和留存更多用户。而与之同时,新媒体平台还通过创建相应的社区管理规范和制度章程等,来制约和规范用户的线上行为,并引导用户自律,以构建和谐的社区氛围。

  用户作为新媒体信息生产和社区活动的参与者,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内容的创造者,即在线内容的“生产消费者”。没有异质、多元分层用户的存在,则无社区存在的可能。一方面,社区为用户提供了内容创建的平台,并以各种措施激发内容生产者的持续创作热情,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特定内容的关注、沉浸与消费,并对其进行转发与二次传播,则是对内容生产的价值认可,并进一步促进信息内容的生产与再创造。用户的主动性,在新媒体内容的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作用愈加凸显;而新媒体平台和社区,作为相对自主而松散的用户聚集地,其良性运作多以用户自律为前提。用户的“不逾矩”,理性、理智地生产新媒体内容和参与新媒体活动,规范、节制地使用网络语言,积极、健康地传播网络文化等,是构建有序、良性发展的新媒体社区环境和生态的前提和保障。如若用户缺乏自律,在内容发布中夹杂有违反公序良俗的低俗内容,必然成为社区中的不和谐音符;不和谐元素累积过多,则会导致新媒体低俗化现象频发,对于社区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不良影响。缺乏自律的用户,将更多的不良行为或理念传递给社区中的其他用户,此种不良示范,会使用户对社区的纯净性产生质疑,导致松散式社区面临瓦解的危险;同时,此类用户对其他新媒体用户形成的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必然造成社区的整体素养与品位饱受诟病。

  由此可见,用户相对自主和多元化、个性化的内容生产,如若缺乏用户自律的有效规约,将会对新媒体的健康发展造成长期与短期、微观与宏观等多重影响,并最终影响新媒体平台的稳定与良好的数字生态。因此,新媒体自主性的用户内容生产与用户自律的失衡发展,也成为新媒体低俗化的重要诱因。

  (三)新媒体的个体表达与价值理念的失衡

  新媒体的互动性特质,降低了用户的个体表达和个性化参与的门槛;新媒体平台在鼓励用户进行内容生产、传播与分享的同时,更创造了一批活跃用户,并让用户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就感与归属感。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自我展示”与“尽兴狂欢”的舞台,也使得更多的草根阶层借由“选秀”“在线直播”等形式脱颖而出;此种“上位”方式,使得更多的网络个体将新媒体平台上无节操的自我披露与哗众取宠等,视为并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道具。而他们恰恰忽略了,此种“丑闻上位”,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扭曲;此种“红”,不是正确理念导向下的“红”,更多的仅是大众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而当下用户注意力的缺失,加之可成为谈资的“红人”层出不穷,使得话题与话题间、“红人”与“红人”间呈现出无缝对接式的瞬时替换。

  然而,在线表演者需理性认识网络“狂欢”与草根“上位”,正视个人的才能与天赋,并对“成名想象”的个体行为与价值理念之间的失衡有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即用户需准确把握新媒体,树立正确理念,并认识到新媒体的在线表演并非上位的捷径;为了达成短时上位,而发布不实言论、粉饰个人行为或披露隐私等,必然导致个体误入歧途。因而,互联网络为广大草根阶层提供了“狂欢”的舞台,但“狂欢”需理性;新媒体为草根“上位”提供了多元渠道,但需理智认识“网红”现象。批量性复制“网红上位”,“博眼球”“求关注”等媒体使用理念上的扭曲,使得新媒体低俗化现象频繁呈现,不仅有悖公序良俗,而且更加凸显了新媒体用户素养和文化品位的低下与匮乏。

  有鉴于此,新媒体所提供的无限制、多样化的个体表达方式与途径,如若脱离健康、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引,即新媒体的个体表达与价值理念的失衡发展,必将走向新媒体低俗化的不正之路。

  综上,部分新媒体组织和平台因利益驱动,片面迎合受众浅层次、低格调的信息需求,以点击率等为导向,在媒体版面或时段中刊播大量明星绯闻、日常琐事、猎奇八卦、丑闻炒作、算命迷信、感官刺激场景与细节等低俗内容,不仅损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而且误导受众,严重影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低俗化的信息内容与表现手段,会在技术的外衣下潜匿得更加隐蔽,或固守于某些封闭的圈层与空间,如即时通讯和社交类客户端的圈内低俗化信息传播等,极大增加了监督与管控的难度和成本。这种更具诱惑力与隐蔽性的新媒体低俗化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更严重,亟需加强特别关照与专项治理。

——摘自《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二辑)》

相关图书更多

中国三农网络舆情报告(2023)

近现当代传媒与澳港台文学经验

河北传媒发展报告(2022)

建设性新闻实践:欧美案例

相关作者更多

唐绪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电话:010-59367265| E-mail:database@ssap.cn| QQ:2475522410|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