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技术和传播活动的深度融合,媒介形态、传播模式、表达手段发生颠覆性变化。在全新的传播体系和传播模式下,推进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充满未知和挑战。媒体融合是复杂的集体实践,是基于国家逻辑、媒介逻辑和用户逻辑等多重制度逻辑协同推动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广播电视媒体融合需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久久为功。只有在政策制定、内容生产、技术创新、队伍建设、跨界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和高质量的信息需求,才能增强广电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广电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政策环境,建设开放有序的融合生态
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媒体深度融合战略目标的关键指向,是中国式现代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促进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媒体融合创造一个公平、开放、有序的环境,推动广播电视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制定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指导广播电视媒体的深度融合,包括为新技术应用、新业务形态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以及为内容创新、平台建设等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和帮助。大力整治电视“套娃”收费问题、“自动续费”问题、广告捆绑问题和电视操作复杂等问题,促进平台运营标准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强化监管治理,完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通过强化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管理,加大版权法律的执行力度,打击网络视听节目盗版等侵权行为,确保内容创作者和媒体机构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为原创视听节目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提供有力支持和健康的生态环境。加强广电优秀项目的孵化,激发创新活力,为广电媒体产业的持续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进广电媒体融合瞄准高质量集聚发展。
(二)创新内容生产,提升多维度服务能力
内容生产是广电媒体生产流程中的核心环节,优质产品制作完成是生产流程的闭环。从流量红利时代到存量竞争时代,内容是广电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各地广电要紧贴时代脉搏,观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将“宏大叙事”和“生活故事”巧妙结合,创新话语体系,创造出有热度、有深度、有高度、有厚度的视听作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足做透内容供给侧这篇“大文章”,深挖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以差异化的资源禀赋确定内容主旨,打造具有本台特色的精品栏目及品质化内容,形成内容生产力。例如,湖北广播电视台主打“长江云新闻IP”,主攻“一长一短”精品音视频。要根据受众的多元化需求,通过独特视角和创新表现手法,开发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精品力作,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明确目标受众定位,开发更多具有创意和互动性的节目和服务,提供个性化内容,形成差异化覆盖。鼓励观众参与内容的创作和评议交流,形成良好的观众互动机制,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归属感和满意度。在内容制作上,开阔国际视野,寻找共情点,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通过视听内容的守正创新,履行社会责任,引领社会风尚,持续服务于群众需求,实现更为广泛的用户沉淀、提升媒体品牌声誉。
(三)升级技术平台,夯实技术场景化应用基础
广电行业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创新是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助推器。当前,科技创新迎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正重塑广播电视发展版图。广电媒体要积极拥抱技术革命,充分发挥5G、云计算、大数据、AIGC等智能技术的优势,将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嵌入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在内容的采集、加工、整合、生产和分发等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和精准化,催生出更多广电媒体融合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市场空间。广电媒体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在“广电+政务”“广电+商务”“广电+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夯实技术场景化应用基础,加强同社交媒体等多平台间的数据互通、内容互联和生态共治,构建全周期、全方位的媒体服务体系,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提升广电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管AIGC为媒体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但其内容真实性、价值观导向等伦理问题也需要被关注,必须审慎考量其对媒体责任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四)强化队伍建设,构建复合型人才智慧支撑
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懂专业知识又精通专业技能,同时能够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进行创意思考和创新实践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赋能广电媒体融合的关键。要从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内容创作、新媒体运营、法律知识、伦理道德等方面强化媒体融合队伍建设和全媒体人才培养培训,完善绩效考核等人才激励机制,促进队伍人才结构优化和重组,为广电媒体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撑,从而更好地推动广电在内容创意、技术应用、业务生产、平台运营、管理策略等多个维度进行跨界融合,促进创新型内容的生产,以便更有效地触达和影响目标受众。此外,通过加强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业界和学界联合培养广电复合型人才,为广电人才队伍培养“后备军”。实施优惠政策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行业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加盟”,为广电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只有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本领和能力,激发人才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播电视媒体才能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深化跨界融合,推动广电新质生产力发展
媒体融合最终的结果是“不分你我”。媒体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组织的适应性发展。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从来不是“独奏曲”,而是整合各类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交响乐”。除了要把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增量外,广电媒体融合还要扩展“朋友圈”,加强与文旅等其他行业的合作,促进广播电视机构与其他行业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品牌共建,做到能融则融、应融尽融,实现深度触及,形成更加开放和协同的媒体生态。拓展广播电视内容的应用场景,打造品牌活动或节目,如文化节等,通过技术、内容、运营、管理、服务模式等全要素创新升级,促进广播电视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的提升。广电媒体融合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深化科技创新,推动广电与网络视听的高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广电媒体融合的内驱力,注入行业“自我造血”新动力,催生出具有颠覆力的新型视听业态,推动整个广电行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摘自《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4)》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电话:010-59367265| E-mail:database@ssap.cn| QQ:2475522410|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