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皮书数据库

民众对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舆情特征分析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李蓉 发布时间:2024-04-10

(一)整体评价

近年来,随着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一进程展现出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前景。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对于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各项建设的满意度较高,这表明他们对于城镇化的质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这一积极评价的背后,是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诸多益处和进步,如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生活环境的优化以及城市交通的便捷等。

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分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民众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期待也变得更为具体和明确。他们主要集中在增加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均等化、优化人居环境和增加就业等方面。这些期待充分反映了民众对于城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和关切,也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例如,民众期待增加收入,就需要我们制定更加合理的城市规划,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民众期待完善社会保障,就需要我们加强城市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提高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水平;民众期待义务教育均等化,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公平程度;民众期待优化人居环境,就需要我们加强城市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民众期待增加就业,就需要我们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城市的就业率和稳定性。

因此,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民众的实际需求和关切,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同时,也需要积极引导民众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来,共同推动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二)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困境与分析

1.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

目前,甘肃省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2年甘肃省城镇化率为54.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01个百分点。这种现象的成因主要有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由于甘肃省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之历史上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城镇化进程缓慢。较低的城镇化水平不仅制约了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2.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

甘肃省城市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结构和城市职能结构两个方面。首先,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城市。目前,甘肃省仅有兰州一个特大城市,其他城市规模普遍较小,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城市职能结构单一,多数城市以重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缺乏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支撑。

3.人口集聚慢于城市空间扩张

甘肃省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人口集聚慢于城市空间扩张的问题。具体来说,城市的土地面积不断增加,人口增长速度却相对较慢,导致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不高。这种现象既造成了城市资源的浪费,又加剧了城镇化的不可持续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转移速度较慢,城市吸引力不足;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就业机会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城市环境质量不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等。

4.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

目前,甘肃省的公共服务资源在配置上存在不均衡现象。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为例,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较大。这种不均衡现象制约了全省范围内的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这种现状既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又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受限;政策导向不明确,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缺乏科学规划等。

5.区域城镇化差异化明显

甘肃省区域城镇化差异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现状既影响了全省的协调发展,又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导向的不一致,导致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导致不同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差距较大等。

6.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较弱

甘肃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三个关键领域。首先,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亟待提升,否则将加剧浪费和低效利用现象,形成不可逆转的资源浪费。其次,水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的问题如果不得到妥善解决,加之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将导致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更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持续威胁。最后,甘肃省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不仅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也极易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破坏,这使甘肃省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

——摘自《甘肃舆情分析与预测(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