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皮书数据库

甘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宋文姬 发布时间:2024-04-10

(一)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

当前,甘肃常住人口呈现下降势态,同时随着现代交通更加便捷,以及社会流动性更加充分,特别是由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对甘肃人口产生了明显的虹吸效应。同时,省会、市州人民政府驻地也由于拥有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相对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对周边小城市、县城的人口具有较为强烈的虹吸效应。在这种虹吸效应下,外界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首先流出的就是青壮年人口。“七普”数据显示,甘肃流动人口(5341595人)中,省内流动人口为4575947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85.67%),外省流入人口为765648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4.33%),近邻流动以及中程流动等近距离流动仍然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模式,总体特征为“本乡到本县”“本县到外县”“河东到河西”“乡村到城市”“市州到省会”;2021年末,甘肃全省86个县区中,常住人口为负增长的县区高达66个。可以看出,当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公共服务资源的不平衡,全省小城市、县城还将面临人口持续流失的压力。

(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观点来看,城市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劳动分工的产物。因此,即使是当代社会,城市要发展、运转也是需要一定的内生经济动力,尤其是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来支撑的。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非农化是城市发展的本质,第二产业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动力,第三产业的繁荣则是城市发展的表现形式。但是,当前甘肃县城在内生经济动力以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比如传统产业密集,新兴产业的支撑、主导、牵引作用不足,中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

(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城市现代化进程,是综合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的重要依据。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成包括能源供给系统、给排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卫生系统以及城市防灾系统等六大系统。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及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有基础性作用。尽管甘肃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在供水普及、燃气普及、污水处理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不大,但是与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智能、低碳还有距离,与现代海绵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打造还有距离。

(四)公共服务供给有待优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甘肃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日趋完善,公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也得到有效满足。但是,县城在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方面距离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县城在公共资源服务方面,对象群体不能仅仅是县城居民,更要将县城公共资源辐射附近乡镇、农村居民。因此,补齐、加强县城公共服务资源,不仅可惠及县城居民,更可以在乡村振兴中,惠及广大农村居民。

(五)生态环境质量亟须改善

甘肃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传统城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效解决。传统城镇化过度强调城镇化发展速度而忽略了城镇化发展质量,造成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导致的耕地危机、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的水体污染和垃圾污染、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导致的大气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县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县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力。同时,在“迟发展效应”影响下,甘肃县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市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企业生态保护意识严重不足、政府治理污染的资金投入相对有限、环保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使得县城生态环境的保护难度较大,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摘自《甘肃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