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皮书数据库
新质生产力

专家观点

李琪等:山西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李琪 姚婷 吴邦正 发布时间:2025-10-22

  (一)健全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体系

  持续推进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大力推进能源领域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应用示范,围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进行重点突破,组织设立重大专项计划,鼓励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优秀团队踊跃揭榜,鼓励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揭榜。

  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坚持面向能源领域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持续高效配置科技研发与产业转化要素资源。以能源产业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加强能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针对能源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技术需求、攻关方向,以及需要配套的创新平台和团队,提高科技创新投入和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推动创新链条各环节及其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强化能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多种渠道和模式,引导企业参与创新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降低企业投入研发的风险和成本,发挥企业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推动科研创新平台发挥实效,紧盯行业前沿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转化,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速形成开放共赢的创新生态圈。推动科研诚信建设和监督评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成果的评价和推广工作,确保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科研人员营造更加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完善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激发创新热情和成果转化动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健全科技创新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尤其侧重于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创新型人才及团队的考核。

  (二)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能源产业链

  围绕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驱动能源产业创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能源产业链上,以绿色低碳高效为目标,在传统能源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提前布局一批先导性产业和颠覆性产业,完善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推动新能源优势产业延链,煤炭、石油等传统产业升链,氢能、新型储能、先进核能、CCUS等新兴及未来产业建链,保障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进而促进能源领域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合作,培育产业新经济增长点。

  加强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能源全链条数智融合。加强传统能源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相融合的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能源智能调控体系,提升资源精准高效配置水平。推动能源全链条数智融合,从能源开采、加工、储运、消费全流程,进一步聚焦核心技术、关键设备、高端材料,打通能源“产运储供销用”全链条堵点、卡点。

  (三)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形成与能源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宏观层面制定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规划,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明确方向,同时深化管理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建立健全政策机制和法规,着力打通束缚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研究出台一批符合产业发展特点、贴近企业实际的突破性、创新性政策举措,全力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新型能源市场体系。发挥有效市场积极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体现新能源、储能、虚拟电厂、电动汽车等新型要素多维价值(包括能量价值、可靠性价值、灵活性价值和绿色价值)的市场交易机制,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能源资源配置的效率。改革能源管理体制,提高管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满足复杂多元的新型能源体系的需要。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通过市场机制大力发展可中断用户、独立储能、分布式能源、可调电力资源,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支持可调节资源通过市场化方式获取收益。

——摘自《山西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载于《山西能源革命研究报告(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