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皮书数据库
新质生产力

专家观点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广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研究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发布时间:2025-10-24

  (一)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鼓励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打造“科创特区”,探索实施科研自主权下放和长周期资助制度,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持续稳定支持。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研究基金、科技奖项、科学捐赠等,探索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营造“容错试错”氛围,延长耐心资本的评价周期和退出周期,按实际亏损金额给予投资机构一定比率补偿;鼓励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区试行“双聘制”,允许科研人员保留人事关系参与创新创业。努力建设“耐心政府”,充分考虑年轻创业者的诉求和特点,尽可能少干预和管理创新型组织,支持各城市对新技术、新产品实施观察期管理和柔性监管、负面清单等新型监管制度。主动及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鼓励各市告知和引导企业申请各类补贴,积极为创新型企业找场景找市场,直接将政务政策服务送到企业、园区、社区。
  (二)充分激发消费潜能动能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型消费,鼓励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消费活动。加强文旅商体展消费融合,创新打造康养旅游、音乐旅游、赛事旅游、低空旅游等多元消费体验场景,创建一批文旅消费集聚区和美丽休闲乡村。支持各市打造网红美食打卡地,制作发布特色“美食地图”,积极推进粤菜名菜、名店名厨、美食街(城)培育。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向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转型,加快重塑核心竞争力。支持广州打造天河路—珠江新城、广州塔—琶洲等一批世界级商圈,积极引进更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支持首店、首发、首展、首秀、首演。鼓励深圳发展数字消费、健康消费、直播电商、文娱消费,建设一批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商店等,培育壮大一批国潮新消费企业。
  (三)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动力
  针对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开展隐性壁垒清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项目。完善参与“百千万工程”长效机制,面向民营企业发布项目需求,实施积分制奖励、资金奖励、贷款贴息等激励政策,调动民营资本肯投敢投的积极性。支持民营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全力支持民营企业赴境外参展、开拓市场。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推动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平台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满足民营企业的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需求。依托“粤信融”“中小融”平台,助力银企供需精准匹配。完善助企解难长效服务机制,支持各市健全市、县(区)、镇(街)三级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家、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及时了解并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
  (四)做强做大重大合作平台
  推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琴澳协同发展“四新”产业,高水平建设琴澳创新产业园和产学研示范基地,依托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推动医药创新成果加速转移转化。支持前海高标准打造18个产业集聚区,吸引国内外大资本、企业、项目落地,提升现代金融、专业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支持南沙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推动相关资源要素向汽车、海洋经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集聚。支持河套深圳园区利用全链条政策扶持体系,吸引优质科创企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集聚发展。支持各地市依托高新区、开发区、科创园区等平台,建立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机制和梯次衔接的企业引培机制,做好资金、土地、人才、能源、场景等资源要素保障,建成更多“万亩千亿”园区,更好地支撑服务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局。
  (五)强化人才重要支撑作用
  引导在粤院校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探索实施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领航工程,鼓励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重点实验室,发现培育一批匹配经济发展需要的青年人才。创新实施“扬帆计划”“启航计划”,鼓励各市及时研究推出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新政和新平台。探索开展人才管理改革,强化授权减负赋能,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扭转以看“帽子”、看头衔为主要依据进行评价人才的现状,加快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充分发挥校友经济、“创二代”桥梁纽带作用,吸引优质科技产业项目和优秀人才落地广东。大力提倡干部提高科技素养、了解科技发展前沿、学习管理产业,防止在招商引资或做产业决策时被误导。

——摘自《广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研究》,载于《广东发展报告(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