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信托业务方向
1.转型服务信托业务领域
自“资管新规”颁布以来,监管机构引导信托行业规范发展的指导思想日益明确。根据“信托业务三分类政策”,信托业务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同时将资产服务信托项下的服务企业重组、破产(重整、和解、清算)的信托业务明确为风险处置服务信托业务,并根据信托参与时企业是否进入司法破产程序,将该类业务分为企业市场化重组服务信托业务和企业破产服务信托业务。根据“信托业务三分类政策”要求,信托公司应当增强服务意识和专业服务能力,以发挥信托独特功能、实现良好社会价值为导向,积极探索开展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业务,规范开展符合信托本源特征、丰富直接融资方式的资产管理信托业务,提高竞争力和社会声誉,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上述背景下,信托公司在企业重组及破产业务中,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责,实现更多的功能。
2.大力发展绿色信托
发展绿色金融,就是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作为经营管理的目标参数,在业务决策中充分考虑跟环境相关的各类成本和收益,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引导各类资金或资源流向资源节约利用型、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带动社会绿色技术变革、绿色消费理念传播,进而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具体而言,是将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制度安排,一方面,将环境因素纳入金融业务决策与运营管理范畴,通过提高绿色资产比重,促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与新兴产业崛起,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撬动作用与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向绿色低碳产业,弥补绿色投融资的资金缺口。
3.强化传统产业投资信托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服务传统产业转型,还应紧紧抓住一级和一级半的股权投资机会,如定向增发、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积极拓展股权投资业务的新领域。特别是在一级半市场的相关业务方面,由于项目一般处于上市公司较为成熟的时期,相对于其他时期的股权投资业务,该时期的投资风险相对较低且收益较为可观。各家信托公司可以根据各自的发展特点、公司情况等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与行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相关业务。在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各个信托公司在过程中积累了投资经验,锻炼了业务人员队伍,从而扎实提高信托公司整体的资产管理水平,实现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
信托机构需要强化风险识别,对市场化主体有更强的理解和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优选交易对手,做好风险把控。在交易对手选择标准的设置方面更加注重融资主体/投资标的自身综合实力,重点关注其区域地位与股东背景、资产规模与资产质量、营利性与现金流状况、债务负担与融资能力等,优先选择所属地方政府负债水平较低的主体,把政府财政支持依赖程度较小、属于国计民生行业、自身经营管理状况良好、具有充足稳定现金流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作为融资主体,并从准入区域的范围、准入平台的层级、准入平台的发债评级等各个方面对融资主体进行严格筛选,以降低基础产业信托业务的信用风险。
信托公司要做好项目实施的过程管控、提高风险处置能力、建立风险项目处置体系、制定风险事件处置预案。在风险事件发生时,信托公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响应,凭借自身的风险处置能力,运用各种手段处置好风险事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风险项目的处置,实现信托投资者资金本息的回收(尤其是本金),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弥补风险事件对信托公司商誉的损失。也可以预见,风险处置能力将成为信托公司以后在市场竞争中的一种核心能力。
(三)加强资金渠道开拓
“资管新规”对信托业务资金端的冲击显著,对于市场资金的竞争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搭建完善的营销体系,培育信托公司的营销服务能力。大力开拓个人投资者客户,对内加强个人投资者营销队伍的建设。加强重点客群需求研究,掌握投资者行为的新变化和新趋势,着手建立客户需求研究管理机制,逐步展开针对项目客户、机构客户和重点个人客户群体的需求研究工作,明确相关部门在客户需求研究上的职能分工,寻求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逐步明确客户需求管理的研究方法、统计应用和展现工具等。二是大力开拓非银行机构投资者。信托公司要根据机构的特点提供相应产品。保险公司资金端久期长、成本低,对资产收益要求不高,更重视项目质量。上市公司和企业则更看重收益,并且存在分散投资的需求。
——摘自《服务“新质生产力”的信托模式思考》,载于《中国信托行业研究报告(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