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进粤港澳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
大湾区的建设首先需要有完善、科学的规则和机制,尽快消除规则、机制差异导致的要素流动不畅、信息交流误差、标准边界模糊不清等制约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因素,以保证粤港澳三地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能够平稳顺畅地互联互通。广东省和大湾区内地城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设立相关专责机构,对标港澳规则、机制,有效推进与港澳规则、机制深度对接。根据广东省大湾区办整理统计,《纲要》发布以来各级各单位公开发布涉大湾区政策602条,其中国家层面发布超过100条、省级层面发布近200条,涉及营商环境、合作平台、现代产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优质生活圈等领域。近年来,粤港澳三地之间的规则衔接进一步细化、深化,具体举措涵盖了金融、交通、教育、医疗、科技等诸多领域,各类“湾区标准”相继出台。例如,“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湾区社保通”等一系列便民措施相继落地,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32个领域183项“湾区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协商一致的技术性作用。这些规则、标准、认证体系的紧密衔接,不断促进大湾区各类要素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助力让港澳民众和内地居民的互联互通日益便捷顺畅。
(二)促进粤港澳三地的社会服务衔接与配套
民生融合是建设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三地居民“心相融”的关键,中央政府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港澳居民在内地工作、学习、旅游、定居的民生项目的政策配套工作。大湾区内地城市逐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出台一系列便利措施,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深圳市《关于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若干措施》、珠海市《便利港澳居民在珠海发展60项措施》、惠州市《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发展若干措施》等,涵盖了港澳居民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就业方面,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许可审批。截至2023年,已经有超3200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超20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工作发展。落实便利港澳居民政策措施,在生活方面,推进港澳居民享有“市民待遇”,实质性地推动了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建设。例如,大湾区内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按规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港澳居民及随迁子女可以同等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参加中高考,“湾区社保通”措施顺利落地,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购房豁免提供相关证明,且可按规定使用港澳银行跨境按揭购房。这些配套措施均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跨境高效流动,有效提高了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
(三)推进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粤港澳合作平台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发展以及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五年来,粤港澳合作平台不断取得创新和突破。首先,立足粤港澳合作发展新阶段,在自贸区、示范区、试验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寻找新“切口”。以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两点”为结合点,以广深港、广珠澳“两廊”为主骨架,加快构建重大合作实验平台的创新体系。目前,结合不同区域的独特优势,大湾区形成了一批特色合作平台,打造协同港澳发展的各具特色的重要阵地,初步形成了由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个重大合作平台,大广海湾经济区、银湖湾滨海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等六大特色合作平台以及其他相关合作平台构成的“4+6+N”多层级、多样化平台体系。这些合作平台通过“以点带线”引领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成为破解三地融合发展瓶颈问题的“金钥匙”。除重大合作平台、特色合作平台外,深港口岸经济带、环珠江口100千米“黄金内湾”等平台也积极推进建设。这些平台找准自身战略定位,结合自身不同的地理空间优势,明确与港澳合作的侧重点,在体制机制、产业协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政策创新等方面逐步实现突破,成为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体系化、特色化、协同化的有力支撑。例如,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汇聚了7家世界500强研发中心、10个国家重大科研平台、10个香港高校科研机构、超150个高端科研项目,正在成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紧密度最高、融合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成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缩影。
(四)推动粤港澳基础设施水平的整体提升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条件,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硬联通”是大湾区的骨骼与框架,以科技、人才、金融等规则衔接、要素流动为主要表现的“软衔接”,则是大湾区的神经系统。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其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强的引领性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将为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首先,积极打造内通外联、高效便捷的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以《纲要》为引领,围绕上述大湾区基础设施短板领域,联动项目供给、资金供给、制度供给“三大供给”着力提升大湾区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其次,构筑大湾区快速运输体系,以国家层面的高速铁路网、珠三角的城际铁路网、大湾区各个城市的地铁网对接的三个层次集体交通运输体系为架构,以城际铁路网与地铁网项目的落地建设为抓手,建设大湾区低碳环保的一小时交通圈。再次,广东省“海陆空铁”齐发力,加速建设基础设施成为大湾区和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助燃剂”。广东省过去五年开工建设广湛高铁、广汕高铁、粤东城际铁路、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建成赣深高铁、南沙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3+4+8”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成形。“海陆空铁”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进一步完善以大湾区为核心的“三横四纵”综合运输通道,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最后,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以后,不仅有利于珠江口两岸城市的人流、物流来往,而且能够助推珠江口两岸城市的真正同城化,有利于推动“广深港创新走廊”和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实现。
(五)助力青年友好型—发展型湾区的建设
民心的互通互助是大湾区发展壮大的终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港澳居民的发展问题,在多个场合强调支持港澳居民(青年)到大湾区发展,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首先,广东省政府与大湾区内地各市历来重视便利港澳居民(青年)在大湾区的发展问题。《纲要》颁布五年来,各地政府不断优化公共卫生、教育等服务,推动大湾区个人信用数据互联互通,落实港澳居民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的发展。其次,在科技、创新创业等重大项目申报上,破除人才、资金、技术等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壁垒,科研项目面向港澳科研机构开放。在科技资源上,粤港澳三地共享超算中心等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正式开港,深圳参与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再次,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业的支持政策不断完善。2023年,深圳针对跨境政策供给与衔接性不足等问题,继续推出深港“联合政策包”,提出28条具体举措,并制定申报指南,让科创项目和人才同时享受深港两地的政策支持。目前,大湾区已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过48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超过5500人。最后,通过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就业实习双选会等,大湾区为港澳青年的发展拓展新空间、提供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期待的“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日渐成真。
——摘自《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