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文化科技政策,加大数字科技研发力度,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借鉴龙头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新兴文化业态的作用。深入发展在线文娱,创新发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数字演艺、数字艺术等新兴业态。充分发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用,扶持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企业。
(二)以建设“全球数字文化产业中心”为发展目标,进一步做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推动“软联通”
国内各大城市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明晰发展目标,北京提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上海提出“建设文化数字化转型上海标杆,在2035年建设成全球数字文化发展高地”,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地”,成都提出“打造中国最适宜数字文创发展的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可以将建设“全球数字文化产业中心”作为发展目标,进一步做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协同机制,探索设立跨境沟通协调机制,专门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事务。积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跨境高效流动,提高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
(三)扶持一批数字文化企业,形成若干千亿元级文化新业态集群
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培育一批本土数字文化企业,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重点数字文化企业。将数字创意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大力发展新基建,加快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围绕“文化+AI”“文化+大数据”等,打造文化制造装备、数字音乐、超高清视频、游戏电竞、创意设计、文化会展等千亿元级文化新业态集群。
(四)加大财政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积极发展多层次文化企业融资市场,推动文化企业上市。推动高质量的产融合作,支持文化产业基金发展,吸纳成熟的民营资本,发挥“资本+产业”的资源联动作用,为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优势产业融资需求做出重要贡献,完善多层级产业基金体系,促进文化产业链协同进阶,构建产业新生态。加大财政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用。
(五)培育一批高端文化产业人才
完善吸引高层次数字文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众多的优势,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积极面向全球吸引文化产业高端人才。
——摘自《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