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  注册

专家关注

以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为“线”将非遗串珠成链的设想与对策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陈艳艳 发布时间:2024-09-28

依托广州市推进覆盖大湾区的轨道交通建设契机,与大湾区各市协同,以非遗为试点,推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轨道文化长廊”,实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城市主题文化的“三位一体”。笔者建议广州市可先行先试,在市级层面将非遗进地铁纳入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分期、分区、分阶段实施规划,实现地铁建设与非遗进地铁项目同步推进。

(一)积极推动地铁十一号线非遗主题示范线建设

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是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条环形地铁线路,串联广州五大中心城区,设置32座车站,其中换乘站24座,与国铁(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珠三角城际(琶洲站)等枢纽站均有换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定位和文化价值。

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土建施工,即将转入机电安装和装修阶段。下一阶段,将精选广府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进一步深化十一号线非遗图腾图形设计方案,将非遗延伸至文化装饰(包括车站站厅的主形象、文化橱窗、部分导视系统及出入口通道),并邀请非遗专家开展艺术创作,结合车站整体装修风格,全方位展示和传播广府非遗,力争将十一号线打造成为全国首条非遗示范线,让非遗在广州城市的“心脏线”上精彩跳动,让非遗与城市发展一同绽放,激发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助力湾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二)深入挖掘佛山底蕴深厚的非遗项目

佛山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形成了佛山秋色、“行通济”等独具特色的民俗。

佛山陶艺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陶瓷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作为“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佛山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

作为粤菜发源地之一,佛山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粤菜美食名城”,顺德区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美食之都”。

佛山的正月十六“行通济”,始于明末,盛于清乾隆年间,延续至今并逐渐被赋予慈善等现代色彩,每年吸引数十万群众参加。

每个非遗项目都是璀璨的明珠,如能讲好每一个非遗故事,并随轨道传播到不同的城市,将能有效发挥非遗在传承文化、凝聚人心方面的独特作用。

(三)打造特色的江门、肇庆等周边城市非遗项目

雷铎将江门文化归纳为“侨、楼、泉、风”四个字。其中,“侨”是江门的优势,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历史上,江门的华侨文化在广东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楼”是指江门的碉楼文化;“泉”是指江门地下温泉资源丰富,被称为“温泉之乡”;“风”,是指历史上的江门有“小澳门、小广州”之称,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物。

江门戏剧、曲艺文化底蕴深厚,台山、开平和新会2002年被中国曲协授予“中国曲艺之乡”。肇庆“炸狮”被列为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活动之一;肇庆美食鼎湖上素、肇庆裹蒸等颇具地方特色;肇庆怀集的“贵儿戏”是中国稀有的戏曲剧种之一,鱼龙舞、雄鸡舞、麒麟白马舞、十二月采茶歌等历史悠久。

肇庆市的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与湖笔、宣纸、徽墨并称“文房四宝”,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驰名于世,深得书画艺术爱好者追捧。

上述设想落到实践上仍存在资金投入、版权归属、产权分割等问题,需要社会各届合力研究,提级研究和科学论证。具体对策如下。

一是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空间,非遗传播是社会公共文化事业,两者都有公共文化属性,可按照政府支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路,明确轨道交通非遗的“投建管运”成本由财政经费中统筹解决。

二是由地铁经营单位代表市级政府享有地铁非遗艺术品所有权和有关文化产品版权,为后续地铁经营单位基于地铁非遗文化权利产生的地铁空间运营、文化体验活动、文化产品等地铁文化业务提供权属支撑。

三是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或技术加入,鼓励地铁经营单位广泛链接内外部资源,通过与非遗IP合作分成、承包车站空间文化经营等方式,打造“文化+经营”的模式,推动非遗进轨道公共空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四是由文旅、发改、宣传、交通等部门成立非遗专业技术专家组,为非遗项目提供智库资源,确保向着专业化的方向稳步前行。

五是从非遗概念、理念、项目等方面统筹考虑,在满足地铁功能性、安全性和便利性的基础上,推动新线车站装修设计概念的变革,塑造广州城市文化新气象。

——摘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3)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