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  注册

专家关注

近年来广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航运协同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王建军、罗园园、代欣召 发布时间:2024-09-28

目前,世界局势正逐渐向多极化发展,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重整,新的市场供应关系正在形成,因而产生了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有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物流产业深度融合,建立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航运生态圈,立足湾区实际,携同港澳地区,共同打造面向世界的海洋战略性平台,同时确保国内外贸易的运输畅通无阻,进而建设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港口群,是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城市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承担的使命。在《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指导下,广州近年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航运协同发展的做法主要体现在四个领域:航运运输服务、航运辅助服务、航运金融服务和航运人才科技。

(一)航运运输服务协同

广州海关、海事局、交通运输局等机构作为共同发起人,承担了“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建设项目,基于大湾区港口城市构建全面而统一的“组合港”体系,旨在协调规划区域内各港口的航线分配和分工服务,统一平台实现关键货物运输系统的优化与调度,致力于实现“同一关区内两港合一”和“跨关区两港合一”。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已覆盖大湾区近90%城市,累计开通航线已达37条,全年通过该模式监管进出口集装箱31.6万标箱、同比增长47.8%。[1]“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实现了区域营商环境的良性循环。港口间的空间壁垒被打破,枢纽港堆场延伸至支线港,促进了枢纽港国际货运资源与支线港周边制造业货源地的深度融合,将产业链与供应链有机衔接。物流通道的打通使大湾区的产业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充分落实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

(二)航运辅助服务协同

2020年11月,广州成功启动了“湾区一港通”的创新运营模式,该模式深入联结了大湾区内多个港口。以南沙港为核心枢纽,珠江内河码头为支线港口,将通关、查验等海关环节延伸到沿江港口,形成了一种近乎“两港合一”的高效操作模式。“湾区一港通”让广州、深圳、香港三地港口之间的互补性与互利性关系越发明显。例如东莞港、珠海港、佛山港、中山港等的内河港口,实现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捷操作,显著提高了码头场地的利用率和集装箱的周转效率,使企业能够享受到与单一港口相似的通关便利。全程信息化使得进出口企业能够更为精准地掌控货物通关的各个环节,进而动态科学地安排船期和舱位,不仅能够降低两港运输因素导致船期、舱位变更带来的时间、费用等成本,还能实现有效降低企业经港区进出的物流成本,提高大湾区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三)航运金融服务协同

2016年4月,广州航运交易所发布了珠江航运指数体系,其因独特的行业价值,已被国家统计局正式纳入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的价格统计报表制度,成为辐射华南、影响大湾区航运业的“珠江价格”。2023年5月,广州市港务局和广州市交易集团筹建的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共建启动暨签约仪式举行,其公共服务功能将包含但不限于航运指数的编制发布、航运经济状况的实时监测服务、航运公共信息的资讯服务共享等。

(四)航运人才科技协同

广州近年来致力于打造航运科技的优质生态环境,优化航运人才高地服务。政策举措包括打造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为代表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建立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群和大湾区产业联盟;推进广东各地市加快建设省、市、区三级联动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和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依据人才属性建设一批宜居宜业的高端人才社区,在大湾区内地9市根据港澳人才、外国人才、海归人才的需求,量身打造汇聚多元文化、为人才提供创新平台、满足宜居生活、提供服务保障的人才生态住房保障体系;出台服务更优的“优粤卡”实施办法;进一步满足人才在税收优惠、交通出行、子女入学、安居保障等方面新的更高要求,实现高层次人才服务全省“一卡通用”。

——摘自《广州经济发展报告(2024)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