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粤港澳大湾区
暂无简介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 详情>>
皮书观点
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的大粮仓确保中国粮食安全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武波   发布时间:2014-11-14

  中国的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挑战。近年来,国家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制定了18亿亩农业生产用地不得减少的“红线”,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情况下,18亿亩“红线”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鉴于此,在稳定农业用地的同时,中国还必须创新思路,大力挖掘农业生产资源条件优势地区的潜力,更好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全国的地区粮食生产格局来看,大力发展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的大粮仓,是一个必要而重要的政策选择。

  经过党和政府多年的经营,东北平原的粮仓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2012年东北平原等四省区的粮食总产占全国总产的24%,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40%以上,已经初步起到了替代原来主产区的作用。更为可喜的是,东北等四省区的粮食增产的潜力还很大,未来粮食生产仍呈大发展的趋势。

  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表明:第一,黑龙江省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还占40%以上;第二,还有大片荒漠之地可以开垦种植,近几年农场职工在北纬49.5度附近引种德国玉米品种成功,亩产也达1000斤。只要水利建设到位,耕地面积还可扩大,这几年实际已经开垦了不少;第三,黑龙江农垦系统以大水利、大农机为标志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很成功(垦区的粮食单产比一般农村高1倍),如果把农垦系统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模式和经验,有条件有选择地推广到农村,对推动粮食增产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潜力发掘出来,到2025年使总产达到1.25亿吨,是有可能的。2012年,全省公布的粮食播种面积为20913万亩,其中,农垦总局粮食播种4000万亩,总产436亿斤,平均亩产约达1100斤。如果全省农村播种的1.7亿亩,粮食亩产能达到农垦总局总体的水平,全省粮食总产就可以超过2000亿斤。据此测算,预计到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000亿斤,是完全有可能的;到2025年,达到2500亿斤,也有可能。

  其实,除了黑龙江省外,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的东北部分的粮食增长潜力也很大,特别是内蒙古的东四盟和吉林,同样有40%以上的中低产田,同样有大片可开垦的荒漠之地。如果有相应的政策、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大农机的投入,把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也发掘出来,那么,整个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就将从现在(2012年)的1.44亿吨(占全国总产的24%)提高到2025年的2.2亿吨以上(占全国总产的31%以上),成为未来中国的最大粮仓。

  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未来的大粮仓,这是中国国情、粮情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有需要,也有可能。这一目标一旦真正实现,全国可以增产粮食0.6亿~0.7亿吨,满足国家到2025年增加1亿吨粮食这一目标中的60%以上的需要。这是农业生产布局方面的一项重大战略,需要从长计议,需要多方调研、协商,确定相应的战略方针、任务和实施方案。

  第一,就全国来说,中国的农村、农业政策是统一的,这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各地执行的情况比较好,保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业与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考虑到今后要建东北平原大粮仓,要增加0.6亿吨到0.7亿吨的粮食生产能力,应对黑龙江等四省区和相关市、县、区,在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农机化建设和粮食购销等方面采取一些特殊政策,给予相应的优惠和支持。例如,可以考虑在东北平原建一个农业现代化生产的试验区。先选几个市县做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第二,黑龙江垦区改造中低产田和垦殖荒地的经验,最主要的是两条。一是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二是购置大型农机具,实现机械化作业。而这两条都需要大量的投资。黑龙江省有关部门测算,要增加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大约需要投入2000亿元资金,今后13年,东北等四省区要增加0.6亿~0.7亿吨粮食,大约需要12000亿~14000亿元的投入,每年约需1000亿元。这当然是一笔很大的投入,但能增加0.6亿~0.7亿吨的生产能力,产出总量以亿吨计的粮食,还是合算的。而且这个粮食大增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东北平原等地区的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这将彻底改变这些地区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面貌,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就更加重大。

  第三,要全面总结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改革创新的经验。垦区实行以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了“四到户,两自理”的家庭农场和大农场进行“六个统一”管理的制度,既发挥了家庭农场经营的积极性,又发挥了大农场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十多年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使农业生产和其他经营活动蒸蒸日上,粮食产量连创新高,给国家作的贡献越来越大。正是在这种双层经营的背景下,垦区从体制机制方面保证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发展。

  这种家庭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就倡导过,党的许多文件里都明确提出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但实行的结果在很多农村至今仍不理想、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什么这种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却在黑龙江国有农场里实行成功了,取得了如此好的成效,并且就在此体制下,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这就很值得总结。要总结出这种模式的基本经验,以便在更多的条件相同的国有农场推广。特别要总结出黑龙江垦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普适性,看能否推广到具有一定条件的农村去。找到在继续坚持集体经济、家庭承包经营的条件下,重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方式;找到国有农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与集体经济的农村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对接点,找到在农村推广的方式和方法。这种经验,对于正在全国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