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粤港澳大湾区
暂无简介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 详情>>
皮书观点
粗放的耗费资源的生产部门依然控制着中国进出口的流量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wubo   发布时间:2015-04-20
中国GDP和贸易增速都处于高位,但不是结构改善和效益提高的结果。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共识:以金融危机为标志,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相对提升(主要是依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GDP增速之比、贸易总量和增速之比、直接投资总量和增速之比等指标)。但这并非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效率提升与产业结构改善的结果。2012年[2]发达国家GDP占世界GDP之比,从1990年的79%降至约60%,而发展中国家在此期间却从17%上升到36%,20多年其GDP占世界GDP之比提高一倍多,“地位”有所提升;相应地,按照WTO官方解释,[3]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际贸易总量中,发达国家占据60%的份额,发展中国家占30%的份额,欠发达国家只有10%的份额,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推算,预计在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量将达到世界贸易总量的1/3。这一事实不仅说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扩大,非昔日可比,也说明其间的融合度更加深化。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国虽然引领全球增长和贸易潮流,但是,中国GDP和贸易增速,并非来源于经济结构的改善和竞争优势的发挥,而粗放的耗费资源的生产部门依然控制着进出口的流量。在过去30年时间里,中国从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上升到2012年的11.1%,奠定现今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地位相对下降。然而,问题在于这种增速能否持续,是否是以牺牲环境和民生为代价,是否系“竞次”的结果?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13年《贸易与发展报告》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当然也包括中国)的超快发展提出质疑。一个重要的诘问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针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益上升的国内需求,部分发展与转型国家形成侧重出口的外向型发展路线,而这些发展很多是以危害国内环境和牺牲劳动者福利为代价的。如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内需在危机条件下萎缩,发展中国家出口不畅,后者必须反思并调整自身的出口导向战略。较好的一个情况是,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1~11月,扣除汇率因素,全国进出口同比增长7.7%,与GDP增长速度大体吻合;其中出口增长8.3%,进口增长7.1%,同比增长7.7%,基本符合官方的目标。[4]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方式的转变,也是全球经济危机从反面调节的结果。
 
但是,如果转换一个角度,不是聚焦于贸易总量和其同GDP的关系,而是关注贸易自身的结构,就会得出另外的结论。第一,根据中国2013年的贸易数据,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增势好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仍然支撑着贸易增长格局,从而拉动着经济复苏的马车。这说明中国产品的结构未得到根本的改善。第二,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在2012年已经排名世界第三,贸易结构日益接近于发达经济体,但问题仍然突出。(1)与货物贸易总量存在巨大差异。服务贸易总额位居世界同类贸易比重仅为5.6%,而货物贸易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同类贸易比重达到11%)。(2)从增长率上看,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靠进口拉动。2012年服务贸易增长率为23%,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的9%,而出口增长率仅为7%,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按照人均计算,这个比值更加悬殊。说明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仍属弱项。(3)服务贸易仍然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为主。运输、旅游出口总额占服务贸易出口额近60%,高端服务业贸易所占比重很小,服务业生产结构依然不高。总体来看,中国在全球是服务贸易逆差之首,这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存在着根本性区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