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皮书观点

大数据时代我国移动社交媒体产业安全问题探析(2015~2016)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孙宇   发布时间:2017-07-04

  移动社交媒体自身具有的特质和经营理念,如信息生产者、消费者和传播者身份的定位模糊,以及在内容传播上的猎奇性,为虚假和诈骗信息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据刘知远、张乐等2015年针对微博的相关研究,2011年8月~2013年5月,这种社交平台上传播的谣言主要分为五大类,即政治类、经济类、欺诈类、社会生活类和常识类。其中,政治类谣言通常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或政治斗争目的,与当前国际、国内政治话题高度相关,如常涉及南海、钓鱼岛等敏感词汇;经济类谣言则常涉及某些著名企业或与中外贸易相关;欺诈类谣言则主要是利用大家的同情心或逐利心理,以“求转发”“转发有奖”等诱人上钩;社会生活类谣言则多为娱乐圈名人的花边新闻;常识类谣言多涉及生活、历史、自然常识等。通过梳理相关谣言可以发现,移动社交媒体谣言有着较强的主题倾向性,主要为用户关注的领域和与普通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张平曾于2016年指出,微信谣言首先集中在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领域,其次集中在疾病、健康养生领域,以及防骗、亲子等领域。

  总体来看,移动社交媒体传播的谣言与诈骗信息更多地表现出网络传播特征,即信息发布者身份模糊、动机复杂及内容多样。而移动社交媒体依据“熟人”人际关系构建起来的虚拟关系网络又为谣言和诈骗信息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安全隐患凸显。

  据相关研究数据,当前全球约有21亿人注册了社交媒体账号,其中近17亿人拥有活跃的社交媒体账号,海量用户长期、持续上传信息,导致大量隐私信息存储于云端,使得隐私泄露的风险增大。当代人对移动社交媒体的热衷与过度依赖,使得私人照片、私密生活片段、个人及家庭成员信息等信息片断在朋友圈随意存储、扩散。另外,人们通常热衷于通过移动社交媒体结识“新朋友”,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朋友圈的陌生化,由此必然会带来信息传播的非可控性及泄露风险。个人隐私的泄露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为电信诈骗、绑架、入室盗窃等犯罪活动提供了机会。另外,具有移动支付功能的移动社交媒体如微信、QQ等,完整记录和保存了个人及企业用户的金融业务,从而使大量银行账户信息、交易单号、网银密码等作为用户上网痕迹被保存在移动互联网中,这无疑为网银资金安全埋下极大隐患。

 

  全文参见《中国新媒体产业安全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