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皮书观点

气候适应型城市水安全保障系统构建策略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田永英   发布时间:2018-01-12

  创新建立多目标统筹、多系统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的推进机制,促使相关规划及工作衔接和协调,对于气候适应型城市整体推进,发挥事半功倍的综合效益至关重要。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开展了各类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试点城市建设,如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双修城市试点。我国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对灰色基础设施的依赖,有效地促进了绿色基础设施优先的城市雨洪调蓄系统建设,但在实际管理和操作层面依旧面临诸多困难。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试点城市要出台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作为宏观指导的方向。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要加强宏观思考、高瞻远瞩、整体谋划,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确工作思路和中长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主要指标、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绿地、产业结构调整、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等相关工作协调发展。同时,在城市水安全保障系统构建中,要妥善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问题、近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的问题、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问题、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的问题,真正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做法。

  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是目前我国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提高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等多元主体的认识和能力,建立完善多元主体参与适应气候变化的管理体系是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既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城市内涝、雾霾等实际问题,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也要注重建设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编制科普音像读物、组织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增强市民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让市民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实现各方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全文参见《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7,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