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粤港澳大湾区
暂无简介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 详情>>
皮书观点
亚太地区形势分析与展望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谢伏瞻   发布时间:2020-05-11

  美国的战略着力点虽然集中在亚太地区,但美国对区域内国家的影响并不必然带来亚太地区形势的恶化和对中国的不利局面,其中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和塑造能力可以起到关键作用。目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其主导地区事务的能力与合法性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的建设性作用不断凸显,具备让亚太地区发展态势向好发展的能力。

  第一,在政治安全领域,中国未来需要更多关注区域国家的关切,通过稳定战略支点国家和积极构建地区非传统安全治理机制,在地区安全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不但要处理好与地区国家的关系,更要有针对性地发展双边关系。亚太地区部分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安全领域的外部需求与中国寻求地区稳定之间存在共识。中国可以在综合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后,重点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中国除了在经济领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加强双边合作之外,更应利用自身的大国地位,在政治领域给予对方有力支持,在国际和地区层面关切和照顾对方安全诉求。同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特别是在地区防止核扩散、反恐、缉毒、打击暴力犯罪等各国普遍关注的议题上,中国要承担大国责任,扮演好地区安全稳定剂的角色。

  第二,对于地区经济增长乏力的现状,中国未来发挥自身市场优势和经济外交作用的空间很大。2019年中国经济在面临中美贸易摩擦和诸多压力下依旧保持高质量发展,凸显中国经济韧性。中国越来越多地成为地区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未来中国可利用这一机遇,通过开发国内庞大市场,提升为地区国家提供终端产品市场的能力。一方面,中国周边国家大多意识到,美国相对实力的衰落逐渐不能带给它们更多发展的增量需求,而亚太地区国家贸易中的增量由中国的经济崛起所填补。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大国需要对冲对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不对称依赖性。亚太周边地区作为中国地缘经济、政治和安全的依托地带,对中国崛起的意义尤其重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深水区,如何提升中国经略周边的质量是中国能否成功崛起的关键。因此,中国既有意愿也有能力成为地区新的增长引擎。探索如何与地区国家共同发展的模式和如何建立更加健康、自主的地区经济结构,是未来中国在区域经济层面的努力方向。未来中国应挖掘国内庞大的市场和消费能力,为地区国家提供更大份额的最终消费品市场,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结构朝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型。随着美西方国家等逆全球化思潮兴起,中国在区域合作层面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不断提升,“一带一路”的机制化建设将继续为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务实平台。

  第三,对于当前地区碎片化的治理现状,中国可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更多区域公共产品。在“美国优先”口号下,美国在地区事务中采取单边主义,对区域治理机制缺乏兴趣,投入有限;东盟长期主导的治理机制效率降低,无力应对新的变局。在此背景下,随着地区国家工业化步伐的推进,公共领域各种发展问题随之而来,这些公共需求与区域治理机制和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之间存在明显的供需缺口。中国作为地区负责任的大国,有责任和能力在区域公共治理问题上提供“中国方案”。鉴于现有治理机制的碎片化,中国可结合地区特征,进一步激活现有治理平台的效率,并主动推动更加有效的治理机制的建立,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区域公共产品,由此建立地区威望和扩展影响力。在地区安全机制中,除了积极参与现有多边机制,中国可大力推进“北京香山论坛”,拓展该论坛的交流领域和地区影响力,为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解决提供中国主导的交流和探讨平台。在打击极端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中,上合组织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在经济领域,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AIIB)等一系列地区经济发展的合作机制,中国将会为地区经济问题的解决提出更多中国方案,持续为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注入动力。

  第四,中国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地区合作模式的创新,将重点由大多边转向基于双边和次区域的灵活合作网络。当前亚太地区旧有的多边区域合作机制影响力日渐衰微,APEC峰会甚至一度取消,而新的多边机制,如RCEP、CPTPP等残缺不全,且距离正式运行还有时日,“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在新旧机制交替中提出,在时间上弥补了地区区域合作的空隙。而且“一带一路”倡议运行模式有别于传统路径,它是基于国家双边关系和成熟次区域的合作模式,以点带面,从易到难,得到地区国家普遍接受。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相关国家、次区域构建了多个涵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走廊,助推沿线国家经贸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在逆全球化蔓延的亚太地区,“一带一路”的这一创新模式契合亚太地区多样性、差异化特征,各方以共商共享共建为原则,运用“早期收获”等灵活方式,在双边、次区域合作中绕开“集体行动”的困境,取得丰硕成果。未来“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可有序推进双边、次区域合作中的机制化建设,巩固现有合作成果。中国可通过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签订不同层次双边贸易协定、投资协定、货币互换协议等方式夯实双边经贸关系,先将诸如澜湄、孟中缅这样的次区域或小多边合作机制打造为样本,再用良好的双边关系和成熟的次区域合作带动多边舞台。在打造双边关系的基础上以各个突破的渐进方式一步步缔结多边网络。这一思路或许是未来“一带一路”倡议机制化建设和重建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模式的突破口。

  最后需要强调,亚太地区形势发展对中国有利与否,首先取决于中国经营该地区的成效,而不在于中美两国关系的演变趋势。中美关系的走向与中国周边地区的形势走向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中国能否经营好周边地区,是否能够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才是决定未来亚太地区环境优劣的关键所在。中国将经营周边的重点关切放在中美关系上,不但无助于稳定地区形势,而且可能成为中国经营该地区的掣肘。中国只有充分发挥主动塑造的能力,将周边地区经营成为中国长期发展的依托带,才能获得更多发展空间。

  全文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形势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