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粤港澳大湾区
暂无简介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 详情>>
皮书观点
北京市韧性安全社区建设现状与对策建议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8-16

  北京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之处。有必要将建设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纳入“十四五”规划,推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向“韧性社区”升级。通过建好社区生活圈提升社区的空间韧性、完善治理体系提升社区的制度韧性,以及筑牢自我服务基础提升社区的自治韧性,建设高质量的韧性社区。

  (一)理念层面推动减灾社区向韧性社区升级

  应更新社区风险治理的理念,从减灾社区升华为韧性社区。《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其中,“韧性城市”系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提。北京市应充分重视韧性社区的价值与意义,理解韧性社区的内涵与精髓,从顶层设计上进行系统规划,在战略层面探索推进韧性社区的建设路径,将韧性社区建设列入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强化韧性要素在社区层面的具体需求和体现,用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解决北京市的难题,助力社区风险精准防控。应以本次疫情防控为契机,修订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等相关法规,纳入韧性社区建设的职责、权限规定,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社区奠定法治基础。

  (二)机制层面要以党建为引领,多元主体群策群力

  韧性社区的要素应本土化,组织层面应构建以党建为引领、多元主体群策群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韧性建设机构。第一,党建引领方面,依托“社区党委+各辖区单位党支部+楼门院党员”,形成三级治理系统,构筑社区风险的严密防线。社区党委作为第一级防护网格,发挥属地大党委的党建引领功能,起到风险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辖区单位党支部作为第二级防护网格,充分发挥组织发动的战斗堡垒作用;楼门院党员作为第三级防护网格,发挥联系服务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风险治理宣传提供兜底保障,为风险排查提供有效协助。第二,以党建为引领,做好对社会力量的“赋权增能”,注重引导、培育和撬动社会资源,重塑社区范围内针对风险治理的价值观,强化突发事件发生时居民自救、互救、恢复社会秩序的主观意愿,规范居民日常的安全行为,提升居民的安全知识与技能,营造“我要安全、我能安全、安全有我”的安全文化氛围。第三,在培育社会组织方面下大功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针对社区风险治理的社会组织,从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与注册方面给予一定的帮扶,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以需求为导向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风险治理。

  (三)执行层面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面向社区的“供需平衡”

  韧性社区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这就要求社区风险治理必须从人民的需求出发,满足人民的需求,才能真正满足国家的需求。第一,韧性社区建设,必须动态掌握国家需求和人民需求,通过大数据与新媒体等形式做好充分的调研,全面梳理社区风险治理的供需体系,精准掌握居民需求,避免决策和行政过程中存在“代理主义”,实施过程中失焦、失聪、失效,做无用功。第二,韧性社区建设过程中,应重视需求与供给的平衡,以居民的实际需求满足程度为动态评估的依据,做好阶段性的措施调整。在制定策略、计划、项目方案等过程中,,充分动员居民参与。第三,在韧性社区建设过程中,应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多样化与差异化需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扬“枫桥经验”,激活社会风险治理的基层细胞,强化基层自身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最大限度实现党政、社会和群众共同治理社区风险的强大合力。

  (四)保障层面要以法治为依托,构建职责清晰的“权责体系”

  韧性社区建设的进程和效果,与社区层面的“权责体系”息息相关。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2019年12月31日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北京市社区工作准入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社区依法履行的19项职责和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工作的15项职责,这为社区风险治理构建了职责清晰的“权责体系”,提供了依托和出发点。第一,各区、各街道可以在《北京市社区工作准入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做好与《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和《北京市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职责规定》的衔接,将社区风险治理相关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形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清单,并明确市、区、街道三个层面的“有差异”的职能。第二,探索由各级部门一把手委托的联合检查与考核,减少社区层面“疲于应付”的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韧性社区建设中,切实解决一些困扰居民的社区风险。

  (五)推动层面以科技为支撑,为社区治理现代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目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日臻成熟,为社区风险治理提供了“储备库”。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运用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这一重要论述,为智慧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在缓解“大城市病”、精准治理安全风险等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落地应用,在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人民生活水平上起到了示范作用。例如石景山八角街道建立“智慧安全养老社区应急服务中心”,将大数据、“互联网+”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智慧健康养老新模式。第一,新时代推进社区风险治理,构建韧性社区,应坚持以人为本,深度融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建成技术支撑、数据驱动、智能融合、政策保障的智慧市域治理共同体。这样,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就会更便捷一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更多一些。第二,可以借鉴兰州七里河经验,通过“智慧党建”推进“基层治理”实现“智慧服务”,有力推动基层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积极助力信息技术在社区风险治理领域的融合创新与推广落地,形成社区风险治理智慧技术,从社会的“细胞”层面,以科技为支撑开展社会风险的“靶向治疗”。

  全文参见《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0~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