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粤港澳大湾区
暂无简介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 详情>>
皮书观点
2020年北京市居民社会安全感状况调查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17

  社会安全感总体得分达到中线水平,说明北京市居民总体的社会安全感得到基本满足。此外,北京市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在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家庭月收入、教育水平、工作状况、主观社会阶层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来说,男性的社会安全感总分显著高于女性,从各个维度的得分上来看,社区安全感方面,男性居民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居民得分。这可能意味着在社区安全方面,女性居民感受到更多的威胁。由于社会心理原因,女性在社区环境中更容易遭到侵犯,生命财产安全更容易处于威胁之中。女性的生理力量弱于男性,如果遇到入室侵犯抢劫等,女性难以抵抗,因此,在社区安全方面,社区应做好安保工作,并积极宣传汇报,以提高女性居民的社区安全感。

  在年龄方面,整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的社会安全感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这一趋势并不太明显。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趋向稳定,财富积累工作经验达到一定的高度,提高了个体的社会安全感。但另一方面,随着人生进程的发展,个体会遇到更多挑战例如升职加薪、组建家庭、迎接新生命等等,因此这种趋势不是很明显。更具体来说,年龄在职业安全感和社区安全感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相对于其他方面更为显著,年纪越大,职业安全感越大。个体经过在职场上的磨炼和打拼,其职业安全感随之提高,另外社区安全感提高可能与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有关。

  在婚姻方面,已婚、同居的北京市居民社会安全感显著高于未婚、离异、丧偶的居民。这一趋势在家庭安全感、职业安全感、身体安全感方面比较显著,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伴侣能够对个体产生正面的精神、物质、平台支持;伴侣带给个体归属感。

  在收入方面,当个体的月收入在8847元以上,收入的升高不会给个体的安全感带来影响。体现了收入的边际效应,即当收入达到某一程度之后,更高的收入无法显著地提高社会安全感,但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的群体和无收入的群体安全感显著低于有收入且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群体。这说明基本收入对安全感的重要性。

  在教育水平方面,不同受教育水平的个体仅仅在公共安全感、身体安全感和社区安全感上有差异。在公共安全感方面,研究生群体得分低于学历为中专或职高、高中、大专的群体;在身体安全感方面,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群体得分低于除研究生外的所有群体;在社区安全感方面,学历为大专的群体,得分高于除高中学历外的所有群体,高中学历群体得分高于初中及以下学历群体。

  在工作情况方面,工作状况较好的人群,例如拥有正式工作、已退休的人群,其社会安全感更高。在其他除公共安全感和社会稳定感以外的4个维度的表现也均一致,拥有正式工作的人群和离退休人群的安全感得分都显著高于工作状态较差的人群,比如无业、失业或下岗等。这说明工作状况能够极大地预测一个人的安全感,可能的原因是工作带来收入,单位或集体能够为个体提供归属感,同时工作也能让个体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我们还发现,居民的社会安全感与其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心理健康的指标均呈正相关,意味着一个人的社会安全感越高,其对生活就会感到越满意,生活中就会出现更多的积极情绪,其心理健康程度也越高;社会安全感越低的人,其消极情绪也越多。这说明安全感和其他一些心理健康指标达成了一致。 

  全文参见《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20~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