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2022全国两会我最关注
  2022年全国两会拉开... 详情>>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 详情>>
皮书观点
2021 年中国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分析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3-15

  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总体计划

  1.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同守护食品安全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食品产业链条长,从田间地头一直延伸到餐桌,涉及环节多、业态复杂,监管工作具有动态性、长期性等特点。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只有始终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才能确保食品安全的工作目标不变、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才能把守护食品安全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撬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治新格局。

  2. 以守转攻、以罚代管,倒逼源头合规准入

  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监管必须实现“零容忍”。坚决贯彻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不断转变食品安全监管理念,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对群众关切痛恨的违法犯罪行为和突破道德底线的食品安全问题,从严、从重、顶格处罚,依法加强行刑衔接、联合惩戒,纵深、持续推进“铁拳”执法的震慑作用,倒逼企业加强源头治理,完善食品生产销售管理体系,自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3. 聚焦重点、整合资源,打好安全监管“组合拳”

  新形势新机制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充分发挥改革带来的倍增效应,聚焦食品生产、流通、经营领域,用活用好市场监管“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借助信用监管、价格监管、网络监管、广告监管、质量监管、认证认可等手段,形成大市场监管体系下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重点强化专项监管、企业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打好市场监管的“组合拳”,助力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升。

  4. 提升意识、培育品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食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生产业,是制造强国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品牌是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本土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但目前,我国多数食品企业对品牌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不利于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开展食品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引进先进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加强品牌培育、品牌宣传和品牌评价,通过市场竞争提高食品行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二)具体措施

  1. 推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红黑榜”管理模式,营造全民参与监督、社会共治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推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红黑榜”管理模式,推进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全面履行主体责任。把遵纪守法、示范引领的企业列入“红榜”,违法乱纪、危害公众的企业列入“黑榜”,将列入黑榜的企业主体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大检查频次,实行联合惩戒,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监督。

  2. 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形成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一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深挖问题根源,完善管理措施,建立管理制度,避免问题反弹回潮。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参与作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对于整治行动中推诿扯皮、弄虚作假、执法不公、不担当不作为的人员,严肃追责问责,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可检验”“可评判”“可感知”的成果。

  3. 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推广工作,创新参保方式、保险服务以及保险领域

  研究制定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食品生产经营者参保的自愿性、主动性、积极性,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成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要力量。结合食品行业的特点、需求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合理设计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不断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理赔机制。同时落实长效发展机制,构建多元治理格局,简化投保和理赔手续,积极探索多方参与的共治体系,确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可持续推广。

  4. 推动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跨地区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充分利用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能力,促使各地区、各部门形成合力,明确各方工作任务。完善联席会议机制,明确成员单位职责,优化联席会议流程,通过协调合作切实解决联动协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同时,通过搭建和优化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保障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全文参见《202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