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2022全国两会我最关注
  2022年全国两会拉开... 详情>>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 详情>>
皮书观点
中国能源安全展望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4-18

  在不同时期,同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会展现出不同的特征,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也会不同。在推进“双碳”战略的同时有效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这会是一个长期挑战,而根据“十四五”时期中国能源安全的特征做好风险管理,是这方面工作的第一步。

  2021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党中央的这一表态确定了中国未来较长时间“双碳”工作的基调。同时,它对“十四五”时期中国能源安全的风险管理也有较大启示。

  “先立后破”的原则提醒我们,在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安全)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立足现实的原则。此外,我们也应时刻铭记中国的能源安全观始终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安全观,而不是封闭、内向和短视的安全观。

  (一)立足现实是坚持做好中国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关键

  认清现实是立足现实的前提。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是什么?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大约100年的时间里,中国将始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不会变。

  虽然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但是我们仍然必须始终保持冷静、清醒,需要客观地认识到,直至21世纪中叶,相对贫困是中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摆脱贫困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重要的挑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这些对包括能源行业在内的中国各个领域都会有决定性的影响。

  现阶段,中国有多种国家战略目标。各种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间有密切的关系。那么,“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与中国摆脱欠发达状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中国摆脱欠发达状态,在21世纪中期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总体性、统领性的国家战略目标,“双碳”目标应该受到这个“世纪”目标的辖制,并且服务于这个目标。

  “先立后破”的减排政策调整反映了对中国能源现实的尊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尤其是煤炭长期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从治污和减排的角度看,这既不是理想的能源消费结构,也不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欣赏的消费结构。但它是目前以及今后较长时间内中国能源行业最基本的现实。近年来,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虽然在此消彼长,但是变化速度并不快。到2020年,两者的占比分别大约是84%和16%,化石能源占有绝对优势。这一点决定了在中国能源领域推行“先破后立”不明智。

  “十四五”时期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合理路径是,一方面是积极发展风光电等非化石能源,另一方面是继续推进化石能源内部的替代,不仅要继续驱低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而且要较快实现煤炭消费量的绝对减少,同时用相对清洁、低碳的石油和天然气等基荷能源去替代煤炭的消费。这样做不仅体现中国政府政策的连续性,也符合“先立后破”的原则。

  中国政府确定“先立后破”的减排原则,会对中国能源行业产生一系列反应。具体到能源安全保障方面,贯彻“先立后破”原则的一个结果是,在“十四五”时期,保障油气供应在中国能源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非但不会下降,反而会上升。现阶段中国石油天然气的保供压力本就较大。“十四五”时期,化石能源深入推进内部替代势在必行,而随着油气对煤炭消费替代的推进,中国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可能继续较快增长。未来中国国内油气产量即便会增长,也跟不上油气消费的增长速度,油气对外依存度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上升。同时,中国所面对的地区和全球政治环境可能会更加复杂,中国油气进口遭遇的地缘政治风险可能会增大。这些共同决定了在“十四五”时期,一方面油气安全保障的任务将在目前基础上增加而不是减少,另一方面油气安全保障的压力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发展,而保障油气安全在中国能源安全保障里的重要性会进一步提升。

  总之,对“十四五”时期的中国能源安全保障来说,“先立后破”的政策调整意味着其主要内容是保障化石能源的供应。保障油气煤的供应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等仍然十分重要。

  (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推动中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中国能源安全保障效果和效率,助力中国“强起来”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国际风潮。以此为大背景,今后中国能源行业不可能永远惯性地发展下去,这一点会带来中国能源经济和能源安全保障形势的改变。

  “十四五”时期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一方面可以回应国际国内社会对气候治理、低碳发展的强烈呼吁,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体现中国政府“先立后破”气候治理原则中的“先立”。

  不过,发展风光电等低碳能源会给中国能源行业带来较大变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新的压力,并要求中国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必须发生新的变化。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能源安全新旧风险并存的时期,也是风险转换的时期。在传统能源安全风险仍然存在的同时,新的安全风险将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低碳能源的发展与电力消费在二次能源消费中占比的上升、再电气化以及能源互联网等新现象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为社会带来更加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的同时,非化石能源的发展也给中国的能源安全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相应地,中国的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也必须采取新的形式。

  新能源电力的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可能对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形成冲击,这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它的实质是能源技术问题,不属于能源安全问题。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对能源安全的影响突出反映在能源互联网方面。而随着能源互联网的不断推进,中国能源安全保障手段也需要做必要的调整。

  和传统的能源安全威胁相比,新型能源安全威胁具有无形、更加隐蔽(因发动攻击的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门槛更低),对潜在的攻击者更有吸引力、受攻击影响的范围可能更大等特点。在前互联网时代,对一个国家能源安全的威胁往往是有形的,而且容易辨识。威胁一个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能源安全的门槛较高。当然,要对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严重破坏,难度会更大。因此,在前互联网时代,中国能源安全所受到的威胁实际上相对较少。中国采取的能源安全保障手段也较为传统,主要包括建设战略石油储备、铺设和运维跨国油气进口管线、投资国外油气田、扩大与能源出口国的能源贸易规模、努力建设强大海军并保护本国海上能源运输线等。如果这些手段都在有效地发挥作用,那么中国的能源安全基本上可以得到保障。

  中国应如何应对新能源时代的能源安全风险呢?

  第一,中国能源安全必须“活在当下”,在“十四五”时期应对好传统的能源安全威胁,尤其是应对好中国油气进口和供应的安全威胁。

  第二,鉴于非化石能源迟早将成为中国的主体能源,中国政府和社会等应该未雨绸缪,着眼长远,积极为中国能源体系的低碳化做准备,其中应包括构建强健的电网体系,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

  第三,既重视应对能源安全的资源风险,又重视技术风险。“十四五”时期,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资源风险仍然存在,中国必须继续采取拓宽供应来源等手段来管理资源风险,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但是,在能源互联网时代,能源安全的风险不会局限在能源的进口和供应环节上,而是在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在新时代,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并影响中国能源产业的正常、平稳运行,进而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鉴于此,中国应该投入更多力量,有针对性地完善能源领域的技术风险管理。

  第四,努力增强中国能源行业的韧性。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中国能源行业越来越成为高度混沌的系统,越来越可能遭遇不可预见的安全事件的打击。既然打击和冲击越来越难以完全避免,一个国家的能源行业在遭受打击后的韧性如何,将对这个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政府和社会应该充分认识到能源韧性的重要性,并且持续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建设。

  全文参见《中国能源发展前沿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