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皮书观点

东北三省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研究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7-18

  关于东北三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效益驱动、创新驱动转变

  以往东北三省发展粮食产业的优势在于人少地多的资源禀赋条件,是将耕地这一生产要素作为粮食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目前东北三省继续扩大耕地资源的空间已经很小,难以依靠耕地面积的扩大实现粮食产量的增加。今后东北三省粮食产业的发展应从要素驱动向效益驱动、创新驱动转变。一方面要努力降低粮食产业的生产成本,包括产供销各环节的成本,适当提升粮食的价格,通过提升粮食产业的经济效益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保证粮食的种植面积。另一方面要以创新理念为引领,高度重视粮食产业各环节的科技研发和推广,包括黑土地保护利用、良种培育、现代农业栽培、秸秆综合利用等一系列技术,让更多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渗透到粮食产业各环节,以科技创新驱动粮食产业升级,提升粮食产业的发展动力。

  (二)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做好“藏粮于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国家粮食安全产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在节水、节电、节肥、节药、节人工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2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因此国家应加快东北三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其覆盖率。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到2025年和2030年,东北三省累计改造提升面积分别为1913万亩和5126万亩(见表4)。按照亩均增产10%计算,这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2025年将会使东北三省每年粮食增产20亿斤以上,2030年将会增产50亿斤以上。此外,要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日常维护。过去一个时期,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建设内容等方面存在要求不统一,建设标准偏低等问题,导致高标准农田质量不高。今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仅要数量达标,而且更应注重质量达标。各地方应建立高标准农田的日常管护制度,有效落实日常管护责任,建立高标准农田监测评价、跟踪、督导、修复的责任机制,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真正发挥高标准农田的作用。

  (三)加强大豆、玉米及替代品育种的科技攻关

  育种和种子工程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东北三省要提高大豆玉米的产量,就要培育和推广高产稳产种子。首先,大豆玉米的育种研发不能仅依靠东北,国家在大豆育种投入方面应给予东北三省更多的支持,使国家和东北地区的研发形成合力,提高育种产业的实力。其次,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通过研企合作,一是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广泛的试验田;二是可以减少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压力;三是可以提高科研成果的推广率。最后,重视油菜籽、葵花籽、核桃等大豆替代品的育种攻关与应用,提高大豆替代品的单产和产量,减少我国对大豆的依赖。 (四)推进绿色功能性粮食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粮食属于大宗农产品,粮食产业的利润率通常低于其他产业。如果不能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小农户很难获得农业领域的平均利润。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在全国排名不断降低就是典型例证。对于东北三省来说,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又要实现农民增收。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的方式只能是节本和增效。随着石油、煤炭、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上升,粮食产业节约成本的空间在缩小,增收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粮食品质的提高实现价格的提升,从而实现增效。近些年,黑龙江省高度重视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品质在不断升高,经济效益在市场价格上也有所体现。但总体上,粮食产业的经济效益仍然不高。建议东北三省除了发展绿色有机粮食产业之外,还要多关注功能性粮食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绿色安全和功能性相结合,培育出富硒、富铁、富锌,具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功能的粮食新品种,这样既能满足我国居民不断升级的粮食营养需求,又能实现粮食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解决上述“两难”问题。

  (五)提升粮食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水平

  粮食加工副产物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例如辽宁盘锦的一家粮油企业将稻谷加工成约20种产品,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公司每年加工稻米油7万吨,可增值约1.4亿元;每年燃烧稻壳60万吨,节省发电成本约7200万元。‘从全产业链看,每吨稻谷的利润在过去基础上增加了200元。’”东北三省粮油加工企业已经开展对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的谷物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和利用,发展酿酒、调味品、饲料加工等产业,但由于资金有限、企业规模小、加工装备落后等原因,仍有大量粮油加工副产物被低值化处理或者被抛弃,没有产生应有的价值。随着国家《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的实施,我国会启动实施“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东北三省要鼓励企业开发更多新产品,将“副产物”转变成“副产品”,提高稻壳、米糠、麦麸、胚芽、玉米芯、玉米须、玉米皮、饼粕、油脚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粮食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六)科学储粮、减少农户粮食收储环节的浪费

  针对农民粮食收获后农民无处存粮、晒粮难、储粮难等问题,我国已经在推广科学储粮。2017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优质粮食工程中启动了“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子项。“在26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建设5000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目前已完成97%,充分发挥了促进粮食提档升级、减少损失的作用。”但由于东北地区农户粮食产量多、农民受传统习惯和惜售心理的影响,“地趴粮”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吉林省连续几年都在打“消灭地趴粮”战役,国家财政、省财政共同帮助农户建科学储粮仓,“地趴粮”现象大幅度减少。建议其他省份借鉴吉林省的做法,帮助农民完成“苞米楼子”工程。另外建议,国家在东北三省建立“粮食银行”,开发粮食“有偿代储”业务,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农民储粮困难问题,又能减少国家粮食收储的资金压力。

  (七)加大对东北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政策支持

  2021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已占全国的21%以上,东北三省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东北三省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必须推动粮食产业升级。但粮食产业属于民生性基础产业,国家会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因此粮食产业的经济效益一直比较低。为了协调不同类型产业效益的失衡、各地区居民收入的失衡,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国家应逐步建立健全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精准支持政策体系,推动相关农业资金向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有热情、有干劲”。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缩小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经济效益差距,缩小粮食主产区与其他地区农民收入的差距,实现粮食主产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全文参见《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21~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