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皮书观点

航天育种产品的安全性分析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4-13

  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育成的植物品种需要进行各项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评估不同,物理辐射诱变技术育成的品种被认为与常规农业育种技术育成的品种没有本质不同,同样是安全的,不需要进行医学、营养学、毒理学和生态学的鉴定和评估。2015年8月,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在太空收获了所种植的生菜后直接食用,更生动地证明了航天育种的安全性。

  生物本身存在的突变的积累是进化演变的基础,航天搭载空间诱变育种提高了自然突变的概率,经过地面多代筛选后的育种材料或品种的安全性与以传统常规育种手段获得的没有差异,在科学常识和法律监管层面都是安全无虞的。

  物理辐射诱变技术应用已有近百年历史,世界各国育成品种超过3000种,中国航天育种应用也有三十多年的丰硕成果,新品种上百个。航天育种是物理辐射育种的延伸,是传统育种手段的重要补充。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早就提出“太空农场”概念,研究哪种植物可以成本较低地为地外探索、空间基地、外星航行提供食物营养能源支撑和氧气供应,以及构建完整的食物链与生态链,这也充分证明了航天育种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必要性。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强在2020年11月10日于广州举行的航天育种论坛上明确表示,三十多年来的实践,业已证明航天育种具有三个独特的优势,是其他技术无法获得的:其一,快速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优良新品种;其二,创建罕见的具有突破性的优异新种质;其三,提供原创、安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源。因此,要充分发挥航天育种的作用,通过提高变异频率获得突变体达到种质资源创新的目的,大量的点突变材料可以直接作为新品种的候选材料,从而缩短育种周期,助力解决我国种源“卡脖子”的难题,为打赢种业翻身仗添砖加瓦。

  全文参见《中国航天育种发展报告(1987~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